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教案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76486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教案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教案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教案新修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 古诗四首 教学设计备注 一、任务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课。这个单元所选课 文主要都是有关四季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 的大自然。 单元目标中, 除了反复朗读, 感知内容大意, 还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第 一次学习古诗,在诗歌内容上,它们都是写景的;在 诗歌形式上,它们又都是抒情的。由此,可引王国维 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 二、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2、品味其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 的主旨。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上古诗词

2、,提高审美情趣。 。 三、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诵读并课堂背诵; 2、品味诗歌的语言。 (二)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 四、课时安排: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观沧海 、 次北固山下 1、导入新课 :(介绍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 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 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 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 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 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 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

3、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 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 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 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 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主问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追问: 1、“观”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样“看”的?东临碣石远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 展开,写登山所见。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 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 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

4、,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 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 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 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 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 人博大的胸怀。 4、课堂背诵。(分八组)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说 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 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

5、年的高中生。王湾作为 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 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 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次北固山下就是其 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 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 令为楷式” 。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 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表达出极度钦 羡之情。 感知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 的关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

6、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 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 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 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 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 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 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 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 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 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 “潮平两岸

7、阔, 风正一帆悬 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 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 是 “潮平” 的结果。 春潮涌涨, 江水浩淼,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 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 悬” 愈见精彩。 “悬” 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 “风顺” 而用 “风正” , 是因为光 “风顺” 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 , 风虽顺, 却很猛, 那帆 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 帆才 能“悬”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 的内 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 课堂背诵。(抽学号尾数, 最后两句全班齐背) 作业:作业: 1、背诵前两

8、首;1、背诵前两首; 2.、研讨与练习二。2.、研讨与练习二。 学习内容: 钱塘湖春行 、 天净沙秋思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 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 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 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 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 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 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 时看到的山光水

9、色。 “初平” ,写春水初生,略 与堤平。 “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 : 写莺燕, 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 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 勃之势。 颈联 : 写花草, 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 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 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 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 情。 “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 忘返。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

10、处” ,“谁 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 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 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 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 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 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4、课堂背诵。 (分八小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 ,就会想到这篇 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 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 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 情作品,仅用 28 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 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

11、哀。 2、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 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 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 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 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 流上的小桥, 看到 “小桥流水人家” , 炊烟缕缕, 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 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 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 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 画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 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 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 景物紧紧扣着“情” ;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 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 着一种悲凉。仅仅 28 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 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 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 者心头。 4、课堂背诵。 (抽学号) 5、作业: 5、作业: 背诵后两首。 背诵后两首。 作业本。作业本。 6、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