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8761225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2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 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 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银行贷款的微观理论 模型及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 张张 春春 倪倪 铮铮 摘摘 要:要:在政府具有控制权和决策权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同时存在的经济 体中,银行如何决定贷款策略;银行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贷款利率、事后监控 程度和违约概率会有什么不同; 政府金融政策的调整从微观上怎样影响银行的借 贷行为;而软预算约束在贷款融资层面是怎么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本文 将破产的社会成本引入 Hart 和 Moore 的债务合同贷款模型,说明国有企业在企 业破产做清算决策时会考虑到社会破产成本, 从而推导出政府

2、控制的国有企业还 款机制有别于私营企业,银行事后监控贷款的激励对于两类企业也会有所不同, 并提供了相应的比较静态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 这样建立的关于银行贷款融资的 微观模型,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中国的金融体系结构及其效率。 关键词:关键词:银行贷款融资;政府决策;社会破产成本;事后监控;贷款利率 2006 年年 11 月工作论文稿月工作论文稿 张春(Chun Chang)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荷兰银行风险管理讲席教授及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倪铮(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清 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通讯地址:清华大学经

3、济管理学院伟伦楼南 325 室,邮编:100084, Email:,研究领域:金融机构和公司金融。作者感谢白重恩,杜巨澜,黄海洲, 钱军,宋逢明,陶志刚,汪建熙,王江,王坦和王一江教授所提的有益建议,也对参加 CICF2006 年会以 及第三届中国金融学年会的相关讨论人的意见表示感谢,但作者对文中所有错误和遗漏负责。 2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一、引言及相关文献 金融体系的效率对于整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鉴于复 杂和困难程度,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关于资本配置的效率问题 成为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 而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仍为银行贷款融资体系 所主导,截止 2005

4、 年年底中国的银行体系控制了金融产业中九成以上的资产, 银行信贷占 GDP 的比例(约为 1.11)甚至高出德国式银行体系主导型国家水平 (约为 0.99) ;据 200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项大样本统计调查,我国企业的 融资方式较为单一,银行贷款是最常用的融资手段,有 68.8%的企业经常使用银 行贷款,Chang(2004)指出中国企业绝大部分外部融资还是来源于效率低下的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贷款融资途径;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 报告 显示截止 2005 年年末贷款融资比重仍高达 78.1%, 2000 年至 2005 年平均 接近 80%。 可见, 银行贷款融资体系的效率

5、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本配置的效率 和金融发展程度。 现有的银行贷款和监控方面的文献中,Diamond(1984)最早发展理论模型 提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对获得贷款企业的监控, 而且监控方面 比一般的债权人具有更高的效率。而 Gorton 和 Winton(2004)的综述文章则显 示银行贷款的微观机制以及银行对贷款(事前和事后)的监控激励在国外有较为 系统的研究。然而,国外文献均没有将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的一些重要特 性考虑进去,例如贷款企业破产的社会负担或社会成本。 而关于中国银行贷款的特性,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银行行为方面的扭曲,即 主要从国有银行的贷款决策受到政府行政干预

6、的角度,来分析银行不良贷款、预 算软约束以及治理缺位等一系列问题, 并讨论银行所有制对于改革的意义 (张杰, 2005)等。但是,很少有研究联系到企业行为的扭曲,即存在社会破产成本时,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还款机制会产生一定差异,并将这一关键要素内生化,从而建 立银行贷款融资微观理论模型新的解释框架。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企业破产后造成员工失业的社会成本引入到 Hart 和 Moore (1998)的债务合同贷款模型中。我们通过构建模型说明国有企业在企 业破产做清算决策时会考虑到社会破产成本,所以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相比,会 有更多的激励去还款;因此银行就更愿意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国有企业,而其事 3

7、 后监控激励较之同类私营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进一步推导出由于对国有 企业事后监控的减少,其贷款项目的平均盈利水平也较低,并且国有企业的违约 概率大于私营企业的违约概率。那么,如何理解这种清算破产社会损失和事后监 控低效率之间的权衡,以及对于社会剩余(Social Surplus, SS)的最终影响,我 们用数值解的方法在验证模型分析过程的同时,也得出了以上问题的结论。 另外我们研究的贡献还涉及到软预算约束方面,Dewatripont 和 Maskin (1995)提供了一个严谨的微观模型,分析沉没成本(Sunk Cost)在软预算约 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当之前的成本投入已经沉没于那些未

8、完成的投资项目时, 软预算约束可以产生事后有效,从而使得债权人偏向于再贷款,因此产生了动态 承诺问题;而我们侧重于从社会破产成本角度分析,讨论预算软约束和过度清算 损失之间的权衡, 即政府对社会破产成本的考虑会使其有动机影响国有企业的还 款决策。林毅夫等(2004)则在一个动态博弈框架下专门针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软 预算约束问题提出根本原因在于政策性负担(如产业投资偏向、大量冗员等,主 要是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控股方) 决策时对自身收益的权衡,因此社会破产成本在还款决策中得以内生化,而且我 们深入到金融体系层面,并引入银行监控的重要作用。 金融抑制和金融干

9、预方面,Chang 和 Wang(2005)基于信贷市场上存在的 项目投入要素的逆向选择现象,强调低的贷款利率能够提高经济效率,即政府管 制的低贷款利率会吸引高能力的管理者来承担社会需要的新项目, 尽管同时也产 生了一定的社会成本。 然而其说明的是一种较早时期政府严格管制压低贷款利率 的情况,我们的研究试图解释的是现阶段中国特殊金融抑制环境下1的银行贷款 融资效率问题,并通过数值模拟观察政府金融政策的微观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的论文和模型虽然引入了像中国这样特殊的经济体环境 下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影响中国银行贷款的因素有很 多,为了推导出一个可解的理论模型,我们的论文

10、不可能将这些其它的方方面面 因素都考虑进来。所以,论文中有些结论要考虑结合其它因素之后,才会更符合 实际的情况。 1 目前中国的金融抑制实际上更体现为金融广度的限制(吴晓灵,2006)和政府决策的间接性影响。表现 为非完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金融发展的广度限制,即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投融 资渠道制约、市场个体预算约束程度以及政府过度承担金融风险偿付责任。而银行贷款融资体系正是当前 中国金融抑制传导作用的重要微观基础。 4 文章后续正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微观基础模型,第三部分是根据 基准模型提供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四部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就其相关结论进行 讨论说明,最后

11、,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建立微观基础模型二、建立微观基础模型 1、基本技术设定、基本技术设定 我们试图在有社会破产成本的银行贷款融资体系里建立一个基准的微观分 析框架,在设定的经济体中,主要存在四个市场参与者政府、银行、国有企 业和私营企业,我们初始的参数代表一般性市场条件情况当然,我们也可以 在理论框架的基准上引入不同的假设条件或对参数加以调整, 从而拓展到特殊的 市场背景,例如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主体的关系衍变和区域性影响等。但 在一般的条件下,理论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现实情况,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后续研究 拓展的空间。 贷款申请者中存在两类企业:国有企业(S)和私营企业(P)

12、 ,我们先不对 两类企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做任何限定,以便得到更一般的结果。企业2需要 运作一个投资项目,启动项目需要的外部融资额为 1-e,其中 e 表示企业自有资 本投入。 如果提供融资的预期回报率不低于 0, 那么竞争性的融资提供者 (银行) 都愿意借贷。 项目持续两个时间段,分别产生净现金流3X1和 X2,不妨假定 X2=X1, 表示现金流在两个阶段的持续相关性 (例如可以体现为不同的行业利润持续相关 度水平) ,(0,1)。银行可以发挥其作为金融中介的优势事后监控(Ex Post Monitoring)项目运行以增加获取的现金流。由于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模型 中我们着重分析银行的事

13、后监控影响 4,如果控制企业本身的因素(如生产管理 成本、经营者的能力水平等)和其他外部宏观条件后,项目产生的收益则主要依 赖银行的监控水平 m(k 衡量监控的边际成本) ,即 X1服从密度函数 f(X1|m): 2 对于企业和银行,以下均采用 Representative Agents 的分析方法。 3 这里的净现金流相当于已经扣除了一定的项目运作成本和人力投入成本(即工资) 。 4 据我们对几家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实际访谈中获悉,目前我国银行的贷后监控缺位现象非常严重,从而 直接影响到贷款项目的运营情况。 关于事前监控 (Ex ante Screening) 的模型会在作者的下一篇论文中涉及

14、。 5 11 2 1 11 2 1 () () 1 () XmhXm h f X m XmhXm h + = + mm+hm-h 1/h 0 X1 图图 1 f(X1|m)密度函数图像密度函数图像 其中 h 表示项目风险度量5, 该密度函数的设定优于一般强假定的跳跃均匀分布, 而且其较接近于正态分布趋势从而更具一般性。 由密度函数容易解得分布函数 F(X1|m)为: 1 1 2 1 1 22 1 2 1 1 22 ()1 () 2 () ()11 ()1 22 X m h X m Xmh mh dXm hh F X m Xmh mh dXm hh + += = += 项目在第一期结束后,净现金

15、流 X1产生,企业决定是否支付银行贷款,还 款额度为 D=(1-e)(1+i),其中 1e 为贷款额度,i 为贷款利率。如果企业拒绝支 付,那么银行会对企业进行清算(我们可以让银行选择重新谈判进行债务重组。 重新谈判环节的设置和结果会在附录 1 中仔细讨论) ,并获得清算价值 L (0LD) ,企业则仅获得项目第一期收益 X1,同时项目被终止。 2、还款、还款6机制比较机制比较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政府作为具有实际控制权的决策者考虑到如果企业无法 偿付贷款而被清算以后,失业的职工将无法获得项目第二期的工资收入,在社会 5 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的 h 都可以有差距。 6 从另一个角度,这里的“还款”并非真正意义上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偿付,也可以理解成银行对于企业贷 款展期的可能性。 6 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7,只能依赖政府出面进行买单,w 就是政府第二 期给破产企业职工的补助8,即破产的社会成本,所以在决定是否还款过程中需 要提前将这一部分社会性支出计算在内9。 因此,国有企业还款时的收益是 12 XDX+,不还款时的收益是 1 Xw。所 以如果以下的条件不等式成立,国有企业就会支付贷款: 121 XDXXw+, 或 2 XD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