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51167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0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新修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 (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 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 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 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 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

2、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 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 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 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 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 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辩证唯物主

3、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 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 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 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 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 源。2 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 : 1 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 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 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

4、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 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 :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 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 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 自 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 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 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主要特征: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 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

5、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 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 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 证的思维方法 ; 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1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 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 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 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能动的活动,成为人

6、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四统两性” ):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 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 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作用:1.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 实现了 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历程。2.主张实践是 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 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

7、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指导。3.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 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 定义 : 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 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 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2.系统是由若干 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 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 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系统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 化的基

8、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组织机制,进化是系 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4.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5. 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主要特征 : 提出了系 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 强调了自然界的简单与复杂、 构成与生成、 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 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实现了从认识存 在到认识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 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注重研究自然界系 统的非稳

9、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 性质、 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 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 定义: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 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 通过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 性等特征;2.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

10、有社会属性;3.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 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 其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 ; 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 态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主要特征 : 强 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意义:1.它研究人类改造 自然的实践活动, 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 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 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 自然界的关系上, 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

11、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辩论自然观的固有缺 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成为能动的、 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 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定义: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依据生态和系统 科学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 1.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 生命体、 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自

12、组织的开放系统, 具有整体性、 动态性、 自适应性、 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特征 ;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实施节能减排,发 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 人与生态系 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 ; 生 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2. 主要特征:它强 调了科技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非 生命体的和谐统一。意义: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协 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

13、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 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 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 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 ; 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 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各有侧重: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 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14、 ; 生态自然观从人类文明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 和发展。3.相互关联:系统观为人工观和生态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观为系统观和生态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观为系统观和人工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的本质特征 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 ;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 会组织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在 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

15、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 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 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本质特征 定义 :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 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狭义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 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 广义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主要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技术理论、技能技巧、工艺、产品)两个方面。技术在本 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16、,是自然性和社 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联系 :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 ; 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区别 : 1 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 原理方法 ; 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 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2 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 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3 社会需要的关联程 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 ; 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 度比较紧强。4 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 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渐进是科学进化的形式,指在原有科学规范 框架内理论的推广、 局部规律的发现, 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飞跃是科学革命形式, 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