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8732984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9 说“木叶”落实应用案 新人教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说“木叶”(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解析:选C。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

2、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B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C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D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解析:选A。A项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一致,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之前,改为“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要说明“木”_。_;_;_。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3、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ABC D解析:选C。是总说。是对的直接的解说,其中“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指的是中的“暗示性的问题”。中“影响”应在前,而中“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和“不落于言筌”程度较深一些,所以应在后。4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林庚成了北大名师。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

4、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答: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先找出核心句,从四个句子来看,第句能够包含其他三个句子,可以定为中心句;然后将前三个语句进行调整,作为附加成分融入中心句中。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短句变长句短句是使用词语少、形体短、结构简单的单句。长句是使用词语多、形体长、结构复杂的单句,它只有一套句子成分。短句变长句“三步骤”:

5、第一步: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把其共有的部分作为长句的主干;第二步:把几个短句中的其他内容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语搭配;第三步:删去不需要的成分。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3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6、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答: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这段文字共分三层:第一层说屈原的九歌首先唱出“木叶”,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第二层说受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层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6甲午年春节,张华为了能让家中增添喜庆气氛,就从朋友那里挑了一副对联及横批,张贴出来。如图所示,请指出其中的三处错误。(4分)答:解析:抓住春联的特点,从内容到张贴位置都要仔细考虑,认真比对,找出其中的错误并不难。答案:张

7、贴位置错误,应将左右调换。横批年份不对,应换马年祝福。错选成婚联,应换春联内容。二、阅读提升(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袁行霈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

8、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

9、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

10、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实纯真的灵气贯注

11、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

12、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们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D因林先

13、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解析:选BC。A.原文是“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E.说法有误,原文是“我们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8. 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找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据此作答即可。答案: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9. 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