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8732488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地流转与产业转移——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地流转 与产业转移 农 地 流 转 与 产 业 转 移 研 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一个崭新视 角 袁 国龙林金 忠 内 容 提 要 关 于 我 国 人 口 红 利 问 题 的 研 究 , 存 在 着 我 国 是 否 已 进 入 刘 易 斯 转 折 点 的 争 论 各 方 争 执 不 下 , 至 今 仍 无 定 论 。 本 文 从 一 个 新 的 视 角 , 即 以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作 为 切 入 口 , 结 合 区 域 间 的 产 业 转 移 研 究 我 国 的 人 口 红 利 以 及 所 谓 刘 易 斯 转 折 点 问 题 。 本 文 研 究 的 基 本 结 论 是 : 一 般 所

2、认 为 的 刘 易 斯 转 折 点 的 判 定 标 准 只 适 用 于 我 国 的 局 部 地 区 ,同 时 ,区 域 间 进 入 刘 易 斯 转 折 点 的 先 后 具 有 时 空 层 次 性 与 梯 度 性 特 征 。 关 键 词农 地 流 转产 业 转 移 刘 易 斯 转 折 点 袁 国 龙 。 厦 门 大 学 经 济 研 究 所 博 士 研 究 生 3 61 o o5 林 金 忠 厦 门 大 学 经 济 研 究 所 教 授 3 61 00 5 一 、引言及研究述评 一 般认为 ,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与人口红利密不可分。依托 国际产业转移 , 充分利用 我国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

3、, 推动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说, 人口红利因素在推动经济 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 自2 0 0 4年以来, 东部沿海持续出现民工短缺、 民工回流以及工资上涨等 问题 , 使得我国经济承受了前所未有 的压力。 人们不禁要问, 我国是否还存有人 口红利。 面对如此的困 惑, 当前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应该是 , 我国是否 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点 ? 目前我国学界对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两种: 第一、 工资标准, 即现代部门和传统 农业部门的工资是否上涨与趋同; 第二、 数量标准, 即非农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是否消失( 周燕 、 佟 家栋 , 2 0 1 2 ) 。根据这些标准

4、,学术界对上述基本 问题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 同。以蔡唠 、都 阳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批准号: 1 2 Y J A 7 9 0 0 8 1 )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 批准号 : 1 2 C J L 0 2 8 ) 阶段性成果。 1 1 本文所称的刘易斯转折点沿用的是刘易斯( 1 9 5 4 ) 对于二元经济转折点的定义, 与费景汉、 拉尼斯( 1 9 6 4 ) 所定义 的“ 刘易斯第二拐点” 相符。 一 5 8 江苏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1 期 经济学研究 ( 2 0 1 1 ) 为代表 的学者认 为 , 2 0 0 3年以来劳动力工资经历了快速提

5、升 , 劳动力市场已出现 了系统 的工 资趋同现象, 因而认为这两点都有力地验证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 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 如吴要武, 2 0 0 7 ; 张晓波等, 2 0 1 0 ; Wa n g , 2 0 1 0 ; Z h a n g e t a l , 2 0 1 0 等) 也从工资的角度得出类似的结论。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学者( 如王诚, 2 0 0 5 ; 郭友群 、 潘琦, 2 0 1 1 ; 王德文, 2 0 0 9 ; 肖卫等, 2 0 1 1 ; 王文龙, 2 0 1 1 ; 王伟同, 2 0 1 2 ) 基于劳动力数量的角度 , 发现我国劳动力总体数量短缺, 劳动力

6、转移能力有限, 集中体现在“ 民 工荒” 现象的出现以及其不断加剧的趋势, 据此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而判定 我 国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点。 但更多的现有研究对于我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是持怀疑或者反对观点的 ,此类研究分别针对上 述两个判定标准进行了辩驳。 首先是在工资标准方面, 一些研究对于我国目前制度工资的上涨与趋同 提出了质疑。 如宋世方( 2 0 0 9 ) 对我国农业的制度工资决定和变动方式进行了探讨, 并对刘易斯转折点 之是否到来这一问题进行了数据检验 , 所得出的分析结论是 : 就工资水平而论 , 我 国 目前 尚未达到已 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水平( 毛学峰等 ,

7、2 0 1 1 ; 卿涛等 , 2 0 1 1 ; 李朝晖 , 2 0 1 1 ; 李刚, 2 0 1 2等持有类似观点 ) ; 还有学者( 如李宾 , 2 0 1 2 ; G o l l e y&Me n g , 2 0 1 1 ) 虽然认 同我 国在 2 0 0 5年以来工资上涨以及城 乡收入差 距缩小的现状 , 但认为这一现状乃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 以此论断我国劳动力短缺的理由并不充分 。 其次是在劳动力总量标准方面, 众多学者( 周健, 2 0 0 8 ; 赵显洲, 2 0 1 0 ; Y a o &Z h a n g , 2 0 1 0 ; 郭志仪 、 刘晋 , 2 0 1 1

8、; 汪进等 , 2 0 1 1 ; 刘超杰 、 任淑华 , 2 0 1 2 ; 洪勇 , 2 0 1 2 ; Mi n a m i &Ma , 2 0 1 2 ; Z h u&C a i , 2 0 1 2 ; 方 辚, 2 0 1 2 ; Wa n g &Z h o n g , 2 0 1 2 等) 考察了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发现农村中依然存在着大 量有待于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他们认为, 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刘易斯转折点尚未到来。 对于 “ 用T荒” 的原因在于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枯竭这一观点 , 部分学者对此也提出异议 。 如吴红宇等( 2 0 1 0 ) 认为, “ 用工荒

9、” 现象是由于实际丁资低于保留工资而引起的农 民工“ 用脚投票” 的结果 ( 持有类似的观 点还有 : 杨永华 ; 2 0 1 0 ; 刘怀宇等 , 2 0 1 1 ; 陈强强 , 2 0 1 1 ; 任媛 、 安树伟 , 2 0 1 1 ) 。 也有学者( 王东升 , 2 0 1 2 ; 刘 晋 、 孙业亮 , 2 0 1 3 ) 认为, 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导致 了“ 民工荒” 现象 的产生 , 故而“ 民工荒” 乃 属于一种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 梁霄 , 2 0 1 2 ; 杨继军 、 范从来 , 2 0 1 2 ; 刘洪银 , 2 0 1 2 ) 。 因此 , 中国要从人 口红

10、利时代跨入刘易斯转折点至少还有十到十五年的路要走( 樊纲 , 2 0 1 0 ; 周天勇 , 2 0 1 0 ; K n i g h t e t a l , 2 0 1 0 ; Mi t a l i &P a p a , 2 0 1 3 ; Wa n g&We a v e r , 2 0 1 3 ) 。 除了上述彼此分歧的研究成果之外 , 现有文献还出现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 它更多地关注刘易斯转 折点之说对于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 得出了我 国劳动力流动特征与刘易斯经典模型并不一致 的结论( 伍 山林 , 2 0 0 8 ; 李永杰 、 杨本建 , 2 0 0 8 ; G e&Y a n g ,

11、 2 0 1 0 ; 张丽宾, 2 0 1 1 ; 吴华 , 2 0 1 2等 ) 。 这种不一致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表现为刘易斯转折点假象。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 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后 , 农 村剩余劳动已转移殆尽。 但在我国之情形下,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 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迁移, 造 成了即便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之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潜力依然存在 ( 袁志刚, 2 0 1 0 ;陶然等 , 2 0 1 1 ) 。 另一方面表现为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存在着地区问时差。 如贾先文等( 2 0 1 0 ) 的研究显示 , 刘易 斯转折点的到来在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时差 ,东部

12、地区要早于中西部地区到达 ,我国人 口红利逐渐 向 中 、 西部地区转移 。 从上述对已有研究的梳理中不难看出, 虽说关于我国刘易斯转折点的认识可谓众说纷纭 , 但归结 起来 , 无非是两种思维进路 : 一种思维进路是认为刘易斯转折点理论可以应用于我国人 口红利问题 的 研究 , 这种思维进路下的分歧只是在于对于我国是否 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判断不一 ; 另一种思维进 路则认为在运用刘易斯模型研究我国的人 口红利 问题时 , 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 的特殊性 。 换 而言之 , 所谓刘易斯转折点之说未必适用于我国情形 。 本文研究并不能完全地被归结于上述两种思维进路。 笔者认为, 我们并不

13、能撇开我 国实际情况而 抽象地谈论所谓刘易斯转折点问题 。 农业乃是研究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起点 , 因为农业经营状况直接 一 5 9 农地 流转与产业转移 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与转移。 而农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决定着农业 经营状况。 长期以来, 我国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由 于地少人多的国情,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 农村中出现了大量土地荒废, 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同 时, 我国农业现代化客观要求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立足于这一客观现实, 笔者 认为土地流转【 】 问题才是研究我国人 口红利及刘

14、易斯转折点问题的最佳切人点。依此思路取向, 本文 提 出两个基本判断 : 其一 , 土地流转可 以有效刺激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 , 从而必然会释放 出大量 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二 , 仅仅释放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足以解释我国人 口红利问题, 还需要考虑到 产业的梯度转移对剩余劳动力就地吸收的作用。 针对这两个基本判断所做的分析表明, 我国刘易斯转 折点的到来是伴随着产业梯度转移而由东部 向中 、 西部地区不断扩展的。也就是说 , 我 国人 口红利的 消失首先 出现在东部地区, 而后逐步 向中、 西部蔓延 , 最终当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 时 , 人 口红利便就此消失 。从此

15、, 我国全面进入刘易斯转折点。 二、 农村 土地流 转与农 业剩余劳动力再释放 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 ,由于家庭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是相适 应的, 因而带动了我 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 农村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 农 民收入也有所提升。然 而, 源于我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短缺的土地和资本这一社会现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 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 , 也造就 了农业经营规模小 , 农地细碎化 , 从而阻碍 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 也制约了 农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 农村资本一 劳动力 的比例也随之发生 了根本性变

16、化 ,为我国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了初步条件 。然而 ,仅仅具备农村资 本一 劳动力的比例变化这一条件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的满足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 只有具备规模经营条件, 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才有可能。为了实现规模经营, 农村 土地流转乃是一个必要条件( 刘新逢、 高英武, 2 0 1 0 ; 刘卫柏、 李中, 2 0 1 1 ) 。但问题在于, 依照我国目前 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 , 个人行为的农村土地流转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我国农业中土地的低流动性导致 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源的低效配置 , 影响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进一步提升( 车维汉 、 杨荣, 2 0 1 0 ) 。 同 时 ,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 非但没有促成土地规模经营 , 反而造成了相 当一部分农耕土地 的闲置和荒废 , 造成了原本短缺的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 以实现土地流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