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最新版)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31503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7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最新版)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最新版)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最新版)新修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 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学习一些用电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日常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安全观念,形成自护、自救 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 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日常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 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二、教学过程 1、 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 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 认识了解电

2、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 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 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 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 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 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 安全使用煤气 1) 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 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 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 ,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 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3、 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1)、 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

3、查。 2)、 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 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 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 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 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4、 交通安全 老师介绍三则案例: 案例一:两个中学生在行走时抛接篮球,球滚到机动车道上,将一辆正常行 驶的摩托车绊倒,致使驾驶员脑部严重受损。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行人在行走 时不得在路上嬉闹和玩耍。据此,交警部门对这起事故作了责任认定,认定这两 个中学生承担全部责任,两人家庭各承担一万多元的医疗费用。 案例二:1999 年某中学后门发生一起因一个学生骑车下坡,将一名退休

4、老 师撞倒后死亡的交通事故。这不但给双方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而且也给这名中 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损伤。 案例三:有数据显示,1998 年全国因交通伤害事故造成 4199 名中小未成年 人死亡,9907 人受伤。这绝对不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每年在车轮下丧生的花 朵已经不计其数。据悉,北京市平均每学期约 50 名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 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 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 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 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 不与机动车辆争道 抢行。

5、 4) 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5) 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 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 车上街。 5、 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 119 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 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 逃生时, 尽量采取保护措施, 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6、校园安全 1)上下楼梯时有序缓慢右行,严禁拥挤,特别是发现有人摔倒 时,应立即停止上下,迅速将摔倒者扶起。 2)不在教室里打跳,翻越门窗;不在走廊上追逐嬉戏,身体不靠栏杆且使 身体重心外倾

6、或用力拉扯栏杆。 3)不在宿舍内点蜡烛看书。人疲乏入睡后,蜡烛容易引燃蚊帐、被褥,引 发火灾。 4)离开宿舍时,人走熄灯、关闭电源。 5)不在宿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如个别同学顺手带回实验用酒精,藏匿在 床铺下,如有滴漏,可能引起起火或爆炸。 6)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不带刀子、棍棒等管制器具进入校园,以免对学生 造成伤害。 三、 小结: 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校园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 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快乐地成 长。 第二课时地震安全教育第二课时地震安全教育 一、教学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

7、,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地震时的求生。 五、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 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 救呢?。 3.交流。 六、总结 六、总结 1.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的求生方法: 地震时,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 一般有 12 秒钟的时间, 此时要保持冷静, 12 秒钟内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

8、择; 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 不要盲目破窗跳楼; 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 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第三课时 网络安全教育第三课时 网络安全教育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 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 。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 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 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内容一 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一、用户开始使用互联

9、网的时间:约 80的用户从 1999 年或 2000 年开始使用 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具体分布如下 : 1997 年以前占 63; 1998 年占 140 ;1999 年占 3620;2000 年占 4350。 二、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 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 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 上网的占 150,在学校上网的占 108。 三、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 212 分 钟左右, 如果平均到每日, 约 30 分钟左右。 37 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 好” , 认为 “比较多还能满足”

10、的用户占 12 0, 认为 “太多了” 的仅为 0 7。 31 7 的用户认为“比较少” , 18 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 。 也就是说, 50 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四、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 62;使用聊天室占 545;收发电子邮件 占 48 6; 下载储存网页占 39 7; 使用搜索引擎占 25 0; 订阅新闻占 21, 9 ; 网络电话占 147; 网上寻呼占 143; 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 126; 上传文件占 94;公告板(BBS)占 92;代理服务器占 23。 五、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 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 3

11、.81(满分为 5 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 人爱好”为 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 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 趣的问题”为 367;“结交新朋友”为 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 人的自由” ,均值为 28l。 内容二 网络的影响 一 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 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 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

12、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 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 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 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 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 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 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 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

13、康发展,而 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 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 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 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 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 极易发生倾斜, 从而滋生全盘西化、 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 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14、。青少年在网上公开、 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 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 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 47%与色情 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 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 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 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

15、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 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 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 、 “过瘾” 和“显示才华” 。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 乘之机。 第四课时 网络安全教育第四课时 网络安全教育 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 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 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 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 习、工作效率。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

16、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 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 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 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 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 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内 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 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 但他们身上被压 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 在 BBS 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 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 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 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 坦露, 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 生活中, 这些人沉默寡言、 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 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