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2专题二43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494909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2专题二43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2专题二43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2专题二43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订(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 术构思的巧妙使用。 高考试题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 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如 “对比 ”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 “艺术手法 ”, 有的归到“修辞手法 ” , 有的归到 “表现手法 ”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一般来说,“艺术手法 ” “表达特色 ” “ 表达技巧 ” “写作特点 ” “

2、艺术特色 ”属于同一关 系的大概念,它包括“表现手法 ” “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 ” “结构技巧 ”四个小概念。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 抒情 议论 说明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 借景(物)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咏史抒怀 描写:正侧、点面、细节与白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反复等 表现手法: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抑扬等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垫照应、首尾呼应等 “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 ”“ 表现手法 ”类题目在设问方式、 解题方法上很相似,“ 结 构技巧 ”虽然

3、和 “ 表现手法 ”“ 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 ”同属于古诗歌的“表达技巧 ”, 但 其与 “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 ”“ 表现手法 ”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又有所不同, 故分为两个考向处理。 考向一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明辨题型 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5诗歌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规范答题 “三四三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

4、表达技巧。而如何准确 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范的审题 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 要规范答题,需要“三注意”“四审题”“三步骤”: (一)准确判断表达技巧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 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 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 又受诗句长 短限制, 所以在诗词中, 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

5、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 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 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 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 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 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 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 言志”、“衬托”与“对比”等。 (二)题目四审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有“四审”,一审题型 (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二审范围 (是局部还是 整体 ),三审角度 (“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四审数量 (答一个还是多个)。 1

6、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 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 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 所谓暗考题型, 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 达技巧”等提示, 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 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 (区间 )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 句某联 (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 助。“整体看手法”, 意谓鉴赏全诗的

7、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 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 (宽)角度, 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 艺术手法 )是什么; 一种是小 (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 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 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

8、要分清楚题干中 “一”与“些 (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 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 )” ,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 多两种。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三)规范表达三步骤 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也可以参考该题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情况来判 定。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 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 如果该小题题干用语是“分析 ” “说明 ” ,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 手法;如

9、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 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 题规范。 即时小练 (2016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 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局部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 )小角度 (修辞手法 ) 两种 (

10、数量 )分析型 (分析 ) 解析: 该句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 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情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 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壮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 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 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 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

11、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 氛。 类型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 重合之处。 一、描写手法 名称精析 白描 白描,指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 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要避免浓丽的 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生动、 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 本质,增强情节发

12、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作者往往对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 如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 花。 ” 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以动(声)衬静,如 王籍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静结合,如戴 叔伦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 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以静写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 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化静为动,如陆游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虚实结合 (1)虚写 ,不是写眼前

13、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虚”包括三 方面: 第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第二,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或历史上曾经 发生过的景象,但是此时却不在眼前。 第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一直延 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2)实写 ,指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3)虚实结合 ,在诗歌鉴赏中重点考查的虚实描

14、写有: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 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或互相转化,以 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 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这两种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 貌美, “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

15、明、突出,给读 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 所谓“点”, 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 谓“面”, 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 “点” 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 重点,体现深度; “面” ,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 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 感情 观察角度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 的变化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 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多种感 觉结合 即

16、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二、抒情手法 手法精析 直接 抒情 直抒豪情壮志 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嫉俗之情 如清代袁枚绝命词 : “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 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直抒悲思愁绪 如罗隐 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 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喜悦之情 如汪洙四喜诗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 榜题名时。” 见解和看法 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 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 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间 接 抒 情 借景抒情 (情景 交融、融情于景)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 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抒乐情,哀 景抒哀情,但也有乐景抒哀情或哀景抒乐情的写法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安石 北陂杏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