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8252327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资料3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曹爱卫【摘要】本文客观分析了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练习的三种现实不足:词句练习重“记忆”,轻“运用”;文本理解重“问题”,轻“语言”;读写结合重“操练”,轻“言说”。根据问题提出了三大课堂练习设计改进策略:运用“多维听写”、“迁移运用”、“活用记忆”、“情境运用”,让词句练习从 “记忆”走向 “运用”;通过“朗读参照发现”、“朗读还原体悟”、“朗读背诵活用”三条路径,让文本理解从“问题”走向“语言”;在模仿的基础上,强调思维的独特性,让读写结合从 “操练”走向 “言说”。【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运用 练习设计 策

2、略一、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是现实需要众所周知,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言语实践。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浙江省教育厅也在2010年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试行),在第一板块“教学准备与设计”第6条中明确提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3、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不论是“标准”还是“建议”,无不以制度的形式,对一线语文老师课堂中的练习设计与安排进行导向和规范:练习的形式必须“多样化”;练习的目的必须指向“语言的理解运用”;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8分钟”。但反观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练习设计偏离“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仍不在少数,存在严重的现实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句练习重“记忆”,轻“运用”;语言的理解运用离不开词句的练习,但不少老师在词句练习的安排上,习惯进行单项的记忆训练。如“听写”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往往

4、会一层不变地重复着:“老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的方式。句子练习呢,无非冠之以“采蜜”等花样,让学生抄抄记记。日复一日,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对于如何针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去领悟、内化、运用,则欠缺思考。学生会写词句,但不会运用词句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文本理解重“问题”,轻“语言”;有人曾笑言,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是“问答课”,教师问,学生答,在问问答答中把一篇课文串讲完了。这一说法,不免有些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现今小语课堂的弊端教师问题太多,而对文本语言的学习、运用,引领与指导过少。(三)读写结合重“操练”,轻“言说”。读写结合是阅读课课堂练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但是遗憾的是,老师们在设计

5、练习的时候,往往是基于“这里应该设计一处写话练习,让课堂显得张弛有度”,或者“这个语段的语言表达形式很有特色,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却很少思考学生言说的兴奋点会在哪里,他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读写结合练习,往往能见到学生口号式的语言、标语式的语言,缺乏见解,缺乏独特的表达。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立足学生,立足课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自主表达。二、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一)词句练习从“记忆”走向“运用” 语文课堂会有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词句练习,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1.多维听写。 词句“听写

6、”是进行词句巩固的有效的练习方式之一。但是,假如一个词语,在听写时,只是教师报词语,学生写词语,那仅仅是单一的根据字音判断字形的练习。听写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其发挥明晰构词规律、理解词义构成词串、语境运用等更多的功能。如四年级上册尊严一课中“骨瘦如柴”一词,如何在听写中达成训练目标的多元呢?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一从“构词规律”角度听写,“骨瘦如柴”是一个比喻式的形容词,指人“消瘦得像一根柴火一样”。像这样用比喻的方式来构词,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词语还有哪些呢?学生略微思考,“心急如焚”、“胆小如鼠”、“面如土色”等词语就会喷涌而出;二从“词义内容”角度听写,“骨瘦如柴”是形容

7、瘦到极点,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消瘦?“瘦骨嶙峋”、“形销骨立”等,那与之相反的,又有哪些词语呢?“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等,学生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具有关联意义的词语仓库,便于今后运用时的提取;三从“语境运用”角度听写,也就是听写带有“骨瘦如柴”的句子,听写的句子可以是课文里的,也可以是教师创编的。当然,根据意思写词语等都是可行的、有效的方法。2.迁移运用。 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加以运用,那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词语及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

8、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极具个性的词汇。“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些都是把花儿当成了人来写;而描写“万寿菊”和“月光花”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欣然怒放”、“舒展”这些词语都用得非常精妙;此外,“中午十儿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两句话则写得非常简洁,简洁,也是一种美。为了便于学生领悟和内化该段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提供其他花朵开放时的图片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开放时间,如“蒲公英花早上六点左右;芍药花早上七点左右;

9、荷花八点左右;半枝莲十点左右;茉莉花傍晚五点左右”。学生有了具体的语言材料,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文中的词汇就不再是难事了。3.活用记忆。 活用记忆最典型的要数“古诗词活用”。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而为什么要背、要默,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其实,背诵、默写古诗,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夯实学生古诗文的基础,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活用古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1)应景活用。即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背诵或写出相应的诗句。如:“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

10、,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 这句诗来。”此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诗句就不再是一种书面的符号,而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相拥,诗句从书本走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2)“综合活用”。即根据同一风格,或者同一内容的一组诗歌,按照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综合整理,概括活用。如六年级上册关于古诗词,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 )之中;秋思张籍的乡愁是( )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的乡愁却是由( )勾起的,可见,同是表现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物是不同的。我还知道描写乡愁的诗句有(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对

11、以“乡愁”为主题的古诗进行了辨析解读,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而且更有利于记忆和运用。4.情境运用。 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达的感情或许会千差万别。同样的,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种情感。这种根据情境灵活运用语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的结尾这样写道: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那就一定让他进来。”“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此时会用怎样的语气问秘书呢?为什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帮助学生走进高尔基的内心。“是个小男孩吗

12、?”高尔基( )地问。他想( )。学生联系上下文,肯定会填写上“高兴”、“兴奋”、“急切”等词语,因为高尔基此时心里会想:“这孩子是一名少先队员,是为班级的墙报来为我拍照的。照片拍不成他有多难过啊!我一定要再给他一次机会。”这样在情境中进行语句练习,更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领悟文章的主旨。(二)文本理解从“问题”走向“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课被人诟病为“问答课”,一定程度反映出了我们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弊端:教师问得多,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领悟得太少。而且教师的问题多半指向文本内容,而非文本语言,这有悖于阅读教学的本质。欲要解决这一现实不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本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

13、中与文本直接对话,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去体悟、去活用,把文本语言通过课堂练习内化成自己的语言。1. 朗读参照发现。 拿两个以上的文本互为印证、互相阐释,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本所体现的不同色彩、质感和情调,从而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与妥帖。参照的文本可以是教师自创的,也可以是作品的初稿,甚至是同一文本中的不同描写。如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中,通过对“马”“狗”“狮子”的描写,写出了火烧云变化快。教学时,教师只需设计一个练习:“这三段话,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然后,即可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互相参照。在对比中,他们能很快他们发现这三段话之间的秘妙:相同之处都是先写像什么,再写不像什么;不同之处是变化

14、的过程写法不同。学生如能体悟至此,其文本的精妙已然掌握,若再让学生写一写“火烧云还会像什么”,学生对写法也就了然于胸了,写起来也就有模有样,章法具备了。如此,不问不答又有何妨?2. 朗读还原体悟。 引导学生把文本存在的状态和文本生成的状态进行比较,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深入到与之对应的隐性文本上,从而促进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四年级下册第5课中彩那天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这句话中“拮据”一词,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也是下文展开的一个基点。说它是难点,因为这是一个书面词语,学生平时基本不会用到;说它是基点,因为下文中诸多矛盾的冲突,都

15、源自生活的“拮据”。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拮据”呢?必须让“拮据”从书本中走出来,根据生活进行生发,还原“拮据”真切的生活面貌。教师就可设计一道练习: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写一写自己眼中拮据的生活。当学生把因为缺少钱,生活很贫困的窘境描写出来时,他们也就理解了“拮据”的意思,并对下文家人的矛盾冲突产生理解,对父亲的行为也就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认同。3. 朗读背诵活用。 很多文本,因其是白话文,内容本身学生一读就能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但是,文本语言带来的节奏和音韵感,却是非通过朗读而不能感悟的。这样的文本,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用一用,文本的精髓也就能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了。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没有一个生僻词语,像音乐一样,在轻快的节奏变化过程中,把鸟的多、鸟的快乐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学生朗读后,教师通过填空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很快地这个( )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 )声,到处都是( )影。(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有的( )。” 等学生能熟练背诵了,再让学生跟进做一个练习:除了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