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7851906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7.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课件(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建筑发展概况,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 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 二是从中

2、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一整套近代所需要的新建筑类型,很大程度上都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同类型建筑便捷地输入与引进的。 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大体形成较为齐全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常规品类。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处在现代转型初期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发

3、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三、20世界30年代末到40年代。,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

4、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广州“十三夷馆”,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

5、和装饰。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一、 发 展 阶 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371949),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

6、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业、

7、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化建筑、居住建

8、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

9、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归国建筑师的介绍,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只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第一阶段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苑囿的建筑历史。

10、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的本土建筑交流。,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这些殖民输入建筑以及散步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 它们大体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就成了中国本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筑。,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

11、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酝酿了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第二阶段: 租界和殖民地的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类型增多; 建筑规模逐渐扩大; 洋行打样间的匠商设计逐步为西方专业建筑师所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活动的普遍需求,显著推进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于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丰富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瓦等新建筑材料的生

12、产能力有了明显发展,近代建筑工人队伍壮大了,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也有较大提高,相继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器局面主要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营房地产,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掀起了一股在中国大城市建造高层建筑浪潮。,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域规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等活动

13、。促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5、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活动频繁。 6、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筑创作、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7、欧洲新建筑运动已对近代中国建筑发生过影响。,第三阶段: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这些内地偏僻县镇。但建筑规模不大,除少数建筑外,一般多是临时性工程。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子。,二、 建 筑 类 型,(一)居住建筑 (二)工业建筑 (三)公共建筑 (四)文化教育建筑 (五)商业服务业建筑,(一)

14、居住建筑,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新的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里弄和租界等部分地区。这种新的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和多户型等基本形态。,独户型住宅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越地段。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的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资本家。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从近代实业家张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这类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

15、的特点:建筑形式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的花园住宅区。,联户型、多户型住宅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和高层公寓三类,大都是由房地产商投资统一建造,再分户出租或出售。,里弄住宅最早于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上海,是从欧洲输入的密集居住方式,后来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区。上海的里弄住宅按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需要分为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式里弄。早期石库门里弄明显地

16、反映出中西建筑方式的交汇。里弄住宅布局紧凑,用地节约,空间利用充分。,居住大院在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相当普遍。“大院”大小不等,由二、三层高的外廊式楼房围合而成,多为砖木结构,院内设公用的上下水设施。一个大院居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大,居住水平较低。,高层公寓是大城市人口密集和地价高昂的产物,高的达十层以上。例如上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高21层,上海毕卡地公寓(现衡山公寓)高15层。这些高层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先进结构,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有的底层为商店,有的有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上海大厦,衡山公寓,(二)工业建筑,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各种近代工业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木构架厂房中国手工业作坊一向采用木构架结构。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前期,许多厂房仍沿用这种传统结构,如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