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7730090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丰富的。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原因何在?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苏轼评陶渊明说:“其诗质而实绮

2、,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 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其他一些著 名诗人和批评家对陶渊明也同样备加称扬。沈德潜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相茂不可到处。”陶渊明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所反映的美学内涵(一)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着现实中的真善美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

3、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

4、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类似的赞美在他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陶渊明反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

5、,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任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他反对浮虚放纵,认为“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总之,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在长期清贫、寂寞的耕读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切实的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就象他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中领

6、会到“真意”一样,诗人也在或弄琴读书,或斟酒自酌,或灌园种蔬这种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走入了理想境界。所以他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其一)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

7、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

8、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陶渊明早年做过彭泽令,他是由于对东晋黑暗的政治现实不满而回到田园的。他归隐前的家境就不怎么好。“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我们认为他的话是比较可信的。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生活就越来越困苦了。“后来

9、竟穷到“饥来驱我去”的乞食地步,不得不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由于与农民共同劳动,接触到农民,便了解到天灾人祸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痛苦:“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他不仅尝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尝到了挨饿受冻的苦楚:“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当碰到天灾而无收获时,又感到“旧谷既没,新谷未登”这青黄不接时农民挨饿的处境。而农民在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希望减少或取消田租的心情,他也有所领会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既写出

10、了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也写出了农村的凋敝和穷困,既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也写出了饥寒交迫的苦楚。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农村善良、淳朴的人们,写出了乡村优美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灵。(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着理想中的真善美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

11、决定的。在 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当时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的审美理想所决定的。在栗里的那间茅舍里,陶渊明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想为

12、自己、也为所有人设计一个人间仙境。他做到了。走过漫漫长夜,在一个黎明,他心底的菩提树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 桃花源记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文章,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可怎么也寻她不到。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陶渊明善于运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构筑理想的境界,他喜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勾勒和睦舒畅、淳朴可亲的社会环境。这里没有明争暗斗、没有尔虞我诈。情趣清雅、境界高尚。如诗人笔下的桃花源诗。诗人对桃花林奇异、优美之景的描述,已是引人入胜;桃源之不可再寻,更增

13、添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这更是令人向往。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这正是农村中淳朴的人际关系的升华。这是陶渊明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是他对农民理想和愿望的描画。尽管也有局限,但在他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中,完全再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二、真善美的内涵原因透析(一)陶渊明田园诗真善美的内涵是由其率真本性决定的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同时他又能与读者真诚相见,不虚夸,不掩饰。自己

14、的生活困难、思想矛盾,都能坦率的和盘托出不避丑拙,毫无娇柔做作之态,诗中处处有诗人在,有真情在,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确实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如和郭主薄二首其一就是这样的名篇。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全篇似乎只随意拈了几个极平常的生活情景,“堂前有树可以乘凉,闲暇之际读书弹琴、蔬菜粮仓小有盈余,

15、新酿美酒自斟自饮和学语稚子戏嬉身边。”但诗人紧扣一个“乐”字将它们组合起来,整个生活的淳真之趣就跃然纸上。如:首两句写景只一个“贮”字,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琴书”的一个“弄”字,用在此处微妙地表现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全诗“无夸张”,“无虚浮”任以淳朴真情动人。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了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悠的琴韵,看到了小康和谐的家庭,自斟自酌的酒翁和父子嬉戏的乐趣。全诗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

16、以为常的生活,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娇柔做作的痕迹,固而使人倍感亲切。从中不难体会诗人返朴归真,陶然自得的心志。率真之人写率真之文。(二)陶渊明田园诗真善美的内涵与其二重人格有关考察渊明生平可知,渊明曾祖侃乃江东一流人物,其勋爵直与王谢相侔。然影响不及王谢者,盖因子孙不及王谢子弟,非侃不及王谢也。侃后陶家不屑子孙甚多,勋业不继,渊明乃陶家第四代,祖茂既已不显,父又早亡,其家末世之景象,自更不待言矣!。在渊明深层心理中,存在着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族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其内涵是以任怀得意、傲然称情统一仕隐矛盾,追求入世功业与世外超逸相结合,解决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之矛盾。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