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47696516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高三语文试卷2013届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至第6页,第卷第6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而不登大雅之堂。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

2、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

3、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

4、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而现代的新文

5、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死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正传,当阿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做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

6、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节选自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有删改。)1关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抬高了小说地位,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开端。B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成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C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发表狂人日记等“格式特别”的小说,最终标志着现代小说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D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2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

7、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C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D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而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他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家称为稗官,因而直到明清两代中国古代小说一直被视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B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可见小说在西方一直是主要的文学文体,而并非不登大雅之

8、堂的“闲书”。C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提倡写作“新小说”。D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不恰当的。是否使用白话并不是衡量文学现代性的唯一标准。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

9、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俗则多穷,亦其势然也。呜呼!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能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

10、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岂能素贤哉素:本来B或艰而后通通:通晓C此所谓天人之理理:理数D予力既不能周于生周:周济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孰能至哉其皆出于此乎B违俗则多穷金就砺则利C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其母贤而知书人非生而知之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阐述了人生命运的困窘或通达因天时、人事而变的道理,因而不必为命途的逆顺祸

11、福感到奇怪。B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代及后世在礼乐教养方面的变化谈起,认为社会环境对人影响很大。C张秀才贤能好学,崇行道义,学有所成,却被免冠,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步,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D本文作为赠序,语言平实,巧于分析,立意鲜明,最后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点明了作序的目的。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2)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李峤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

12、劳歌动四愁。注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四愁:“四愁诗”的省称,张衡著,后泛指愁思。8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开”“卷”二字。(4分)9是个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10名句名篇填空。(每空1分,共6分)(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2)丛菊两开他日泪,。(杜甫秋兴八首)(3),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6),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

13、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

14、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

15、了以往。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