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7678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法探讨ppt课件(苏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法探讨常州市同济中学 李强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单元内容简介本单元主题为“小说之林”。所选篇目,除了小说窗以外,其余四篇小说孔一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都是传统教学篇目。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小说的教法探讨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可是由于它的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 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结构,是一个亟待研讨的问题。我们不妨首先回顾一下传统的小说教法

2、的特点及其不足,其情况大致如下:一、紧扣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把小说内容支解为三部分,一般是先抓环境、后抓情节,再根据情节的结构来一部分一部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归纳出主题思想。一篇课文学下来,学生眼中常常是只有树木,不见森林。二、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鉴赏小说,认识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课堂上教师围绕小说的环境、情节、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人物进行分析讲解,此时的学生只是教师的 “ 忠实听众 ” ,他们不能对小说的内容、形式等进行自我的认识、理解、感悟和评价。有时教师在学生尚未来得及对作品进行全面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就请学生回答问

3、题,水不到则渠不成,学生的回答显然不会尽师心会师意;有时教师虽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但设计的问题显得零乱、肤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教师在台上越粗代庖,大展其才,学生在台下被动进食,味同嚼蜡。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说的传统教法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小说的教法探讨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小说的教法探讨那么,我们究竟以一种怎样的方法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小说的教学呢?其实,小说的教学方法很多,而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举几个我个人认

4、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各位一道交流、探讨:1、以导读切入,诱发情感;理解体验,启发情感;再现形象,发展情感为主要教学环节的 “ 情感教学法 ” ,旨在情感流程中完成教学信息的输出和接纳。2、以读、导、写、评为核心的 “ 三主和谐 法 ” 。3、以课文中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的线索作为突破口,来优化小说的教学,立足于从文章整体来开展教学的 “ 纲目法 ” 。当然,教无定法,一篇小说以哪种方法开展教学也绝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要视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情况而定。但我认为,不管采取哪种方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小说的教法探讨式方法开展教学, 教师

5、必须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基于以上的看法,初步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课时安排: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小说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2、 学生能自己归纳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 通过反复颂读,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增强阅读小说特别是小说名著的能力和兴趣。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展开情节的多种方法,学会围绕中心写人记事。4、了解掌握市场新产品调查的基本方法,参与一次调查活动。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

6、公社】: 764723079单元课时安排 (共 14课时 )一六 孔一己一七 范进中举一八 口技一九 变色龙二 窗 诵读欣赏 写作 综合实践活动5课时2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3课时1课时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教学示例孔一己与 范进中举两文的教学构思教学这两篇课文,拟用 5个课时,先采取整体阅读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情节,深入研究全篇的结构,然后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不断多角度地深入探究,逐步领会到作品的风格和文章的精华,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两篇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手头资料等途径,了解鲁迅、吴

7、敬梓的生平、创作及背景情况等,组织学生观看根据两篇小说拍摄的影视资料(见潘主任等策划并随教参一道发行的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孔一己与 范进中举两文的教学构思第二、第三课时:运用整体阅读法引导学生在浏览、略读、初步品析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牵动对文章深层次 的 阅读理解。1、孔一己一文,可以提取的线索很多,阅读线索如:孔一己的手,孔一己的脸色,孔一己的迂腐与善良(探究 练习一),特别是贯穿全文的“笑”字,文章的情节始终是在笑声中展开的,又是在笑声中落下帷幕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

8、是作品所描写的人生内容却是那样悲惨。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作品里并没点明,可是不妨让学生从这一点想开去,不是可以更好的品读作品,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吗!除此以外,教师也不妨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写作线索,如:孔一己的“站着喝酒”与“穿长衫” (探究 练习二) ,孔一己的“落”与丁举人的“中”,孔一己的喜与悲,孔一己的生与死等问题,引导学生任选一个角度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甚至学写几句简单的小评论。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孔一己与 范进中举两文的教学构思2、 范进中举一文,可以说以一 “ 变 ” 字贯穿全文,变的转折点是范进中举这一事实,这样前后变化便构成了

9、强烈鲜明的对比。教学时,不妨就以这个 “ 变 ” 字作为线索,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突破口,设计以下的问题:范进中举前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对其变化你有何看法?(探究 练习一)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说基本抓准了本文的重点和切入点,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支配下,认真地研读课文,从胡屠户、邻居、张乡绅对其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中举前后范进自己言谈举止的变化等角度思索出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作品深处,从小说的主题、科举制度、社会等级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答案的特点是既在课文之中,又在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考感悟之中。教学此文也可从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一高潮作为切

10、入点,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赏析: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当时他重复说了哪些话?范进中举后是什么 “ 好了 ” ? “ 好 ” 在哪里?中举前又 “ 坏 ” 在哪里?再进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孔一己与 范进中举两文的教学构思进一步引导深挖,造成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对范进的形象、小说的主题也就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赏析这一段可与探究 练习二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课时: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把孔一己与 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的性格内涵以及不同的命运,透过其性格与生活历程的差异发现其本质上的一致

11、性;可以比较两文在描写人物方面的异同,从而掌握围绕中心写活人物的方法;可以比较两文的讽刺艺术,感受两位作家在讽刺手法、讽刺语言、讽刺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还可比较其他诸如:孔一己的“不变”与范进的“变”,孔一己的“窃书”与范进的“卖鸡”,孔一己的悲惨结局与范进的中举及第等。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不断多角度地深入探究,深刻领会作品的风格和文章的精髓,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孔一己与 范进中举两文的教学构思第五课时:通过前四课时的整体阅读与比较阅读,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已基本到位,但是如果一味采取让学生只动脑、动口而不动手的方式,那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停于表面,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有条不紊的分析、综合、归纳与迁移,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训练。因此,特意安排一课时开展一次续写活动,要求学生以 “ 孔一己游魂遇范进 ” 为话题写一篇三四百字的想象作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可承袭原作的特征,也可根据自己的构思糅合进一些新的元素,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学生写好后,教师要本着活跃思维、培养情操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交流,以肯定鼓励为主。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764723079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