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147541321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P110第八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在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

2、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M:学习质量就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

3、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师生交住的本

4、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之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

5、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与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可以说教学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1、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

6、。2、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3、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4、从生成的内容来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层的,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生成的本义来说,生

7、成主要指隐性生成,隐性生成最具有发展功能。5、从生成的主体来看,课堂生成有学生生成,也有教师生成,即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课堂教学要成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是从教学目的角度提出来的,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来的,这三种教学观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但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把握每一种观念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引领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

8、课程不再仅仅由教材、课程标准或课程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而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真正地做到在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9、,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是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注学生。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它的特点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

10、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情意性。即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2、过程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3、个性化。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

11、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1、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那种束缚与被束缚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2、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就是教室。教室作为教学的场所,其功能与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当中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室的开发(M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其次,教室的空间定义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有所改变,可以是将社会引进教室,也可以是将教室设于社会之中。这里的教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教学环境。(七)新课程背

12、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有以几个特征:1、多样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学生自学等多种形式。2、综合化: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3、社会化: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逐步地走向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学。(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甄别走向发展:新课程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多样化。3、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作出不同的评价,使评价具有针对性。总之,教学评价将由简单的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走向动态的形成性评价,走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质量”是一种对每个人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二是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