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家的生涯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7503567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籍收藏家的生涯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籍收藏家的生涯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籍收藏家的生涯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籍收藏家的生涯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籍收藏家的生涯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籍收藏家的生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收藏家的生涯(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籍收藏家的生涯姚志华的古籍收藏生涯一九九一年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十岁岁的姚志华正式 来到沈阳古籍书店上班。这里给姚志华的第一印象就是破 败。没有宽敞明亮的店堂,营业室仅是四个互相独立久未装 修的门市。姚志华被分配到新书组,经营新版古籍。从小喜 爱读书的他很快沉迷于这种环境之中。姚志华回忆:不能用 博览群书来形容那段时光,因为那时还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还极少领悟。但那段时间确实很充实了自己,看书看得 兴奋甚至荒唐,无论经史子集拿来即看,翻开即读。那段经 历也给他日后从事古籍收藏以知识上的储备与精神上的向 往。上世纪90年代藏家用自行车驮着古籍卖。1996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姚志华被调到了沈阳

2、古籍书 店旧书部。这是他真正接触线装古籍的开始,至此,他才开 始真正了解何为木版,何为石印。姚志华回忆说, 那时,旧版线装古籍存放在营业室后面的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 里,古籍书店的老读者都知道那个小屋。”他回忆,那时存放的图书多以清版木刻为主,康雍乾均有,而且品相极佳,难 得的是多为集部,更难得的是那时价格还很低廉,白十元钱 即可。 几白元能买到善本。现在已经非几万不可。”姚志华感慨道。他回忆,那时的沈阳古籍书店有收购业务,常有人 用自行车驮着以前的藏书来卖,每逢这时也是姚志华最开心 的时刻,他势必在旧书堆里翻捡挑阅。1、废纸堆里淘到宝贝填补国内空白1997年,姚志华在废纸堆里发现了一本江西

3、瑞金版的 论联合政府,凭多年经验积累,他知道这是难得的版本, 便收藏起来。后来这本书还被多家媒体报道,因为填补了国 内版本的一个空白。此事对姚志华的影响很大,对版本的执 迷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与其他藏友相比,姚志华自认为是幸运的,因为他从事 的这个行业,可以接触到难得一见的古籍,甚至能经历一些 人和事,成为他从事古籍行业二十年的难忘回忆。2003年,姚志华开始主持沈阳古籍书店工作,次年一宫两陵申报世界 文化遗产,期间有很多申报资料,和作为申报条件的馆藏资 料都是由古籍书店负责提供的。申报成功之时,姚志华和同 事们非常高兴。同年10月,我与当时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王清源相识。得以聆听她对宋版的讲解,

4、王老师古籍版本知 识渊博,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宋版书有了一个真切的了解。”2、收藏界鱼龙混杂为怜悯险受骗2004年辽沈地区收藏行业开始红火,由于工作原因,很多媒体聘请姚志华当顾问,也有很多人找他鉴定版本,此间 经历多半让人难忘,但也有个别人事,令他至今心悸。一年 冬天,一名老者拿一本古籍询价出售,老人衣衫破旧,看起 来生活比较困苦。而他手里的那本古籍,姚志华一看外表就 知道是平常的书,他本来不想收购,但是看到老人的困境, 不由得心生怜悯,正要付钱的时候,姚志华偶然翻开这本书, 发现里面竟有杂页拼凑!这时老人突然抢过这本书, 瞬间逃跑 了。从事古籍行业多年,所经历的人和事,在姚志华看来, 除了让自

5、己能在专业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个人修为 上,让他无法割舍传统,违背仪礼。在姚志华看来,这种古 典情结,是任何其他收藏都不能给予的。姚志华认为,二十多年来,最难得的事就是以书交友。“2005年在一次拍卖会上与成都古籍书店裴老相识,当年老人已近七句,版本要 点,逸闻趣事随口道来,使我敬佩不止。随行还有一杭州至 交,本来订好几月后沈阳相聚,回沈后十余日没有消息,电 话探寻,接电话竟然换成了别人, 原来这位朋友在离京途中, 出车祸离世。”3、线装书崇拜症”是种伪崇拜作为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线装书已经演变为一种身价 与学问的符号,在一些收藏者的眼中,收藏线装书的人比收 藏平装书的人档次要高,哪怕你收

6、集的是线装书里的垃圾 货。这就是所谓的线装书崇拜症。线装书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难道所有线装书都值得收藏 吗姚志华介绍,线装书只是古籍图书的一种传统的装帧形 式。由于至宋以后,古籍图书大多以线装的形式装帧,至使 线装书成了古籍图书的代名词。但其实两者的逻辑关系是: 线装书并不都是古籍图书,当代出版的画册等有很多都以线装的形式装帧。但这些绝对不属于古籍图书。另外旧版古籍图书绝不止线装一种装帧形式,除了线装 之外,还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金 镶玉装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古籍图书的传统装帧方式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此可知,线装书只是古籍图书的一种装帧形式,并非 所有线装书都是古籍,只是古籍类

7、图书多用线装装帧,行业 内习惯性的以此作为古籍图书的代名词。线装书具体的装帧 形式是:将书页书口版心向外对折,齐页处打孔,再按特定 的穿线方式穿线装帧即可。古籍收藏痴杜衡权广州西关古玩城 知好乐”书店、厚重的汉简体而闻名于 岭南书画界,更因其三十多年来痴迷各种古籍、碑帖,不惜 血本收藏抢救上万册珍贵古代线装书而为人称道。出身书香门第的杜衡权,一家世代嗜书如命。祖父是读 书人;父亲五十年代旅英归来时,带的行李主要也就是几大箱 书籍,其中不少还是当年被八国联军劫走的珍贵图书。家庭 的文化浸淫,可惜 文革”时杜家二度被抄,那些珍贵的书也 毁于一旦。彳瓷来,杜父嘱咐他,一定要尽力收集一些线装古籍。杜父

8、说,起源於宋代的线装书,一直流传到民国期间, 每本线装书都是一段历史,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杜衡权 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三十多年来他跑遍大江南北,收 集各种各样的线装古籍,包括碑帖、画册和经、史、子、集 等,经其抢救整理的,达一万册以上。其中下少是非常珍贵 的版本。如圭峰山定慧禅师傅法碑(明代拓本)、汉礼器碑(清代拓本)、尚论书(清代手抄本)、线装二十四史、石门颂拓本等等。杜衡权说,他将来要将这些收藏全部 捐献给国家。其实;杜衡权从十岁起,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线装古 籍。那时候,广州纸行路、东川路的废旧图书收购站里,经 常会有些被清理出来的线装书,杜衡权守候在收购站附近, 经常会有不少意

9、外收获。上世纪八十年代杜衡权刚结婚那年,他带着二千多元钱 携新婚妻子到北京度蜜月,进京的第一天,他就在一书店中 发现了一堆堆的线装书,爱不释手,一口气买下了几十本, 结果,身上的钱花得剩下回广州的路费了,他们只好提前结 束蜜月旅行。这是杜衡权真正系统收集线装书的开始。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杜街权高薪受聘为天津某酒 店老总。这从经济上为其收集整理线装古籍的爱好提供了支 援。而在有京城后院之称、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天津工作, 乂为其收集更多珍贵古籍提供了不少机会。平时,只要一有 空,杜衡权就会往古籍书店、古玩街、旧书市场钻,他还利 用各种渠道,摸清了天津城内藏书家的情况,只要哪家有书 转手卖出,他

10、总会及时赶到。碰到合意的书,杜衡权从来是不吝惜手中银子的,虽然 他本人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平时,为求一套珍贵的线装古 籍,花上成千上万对他来说不是什么稀罕奇事。九十年代中 期,在一次书展上,他为了一套清代大字版的二十四史 等古籍,曾倾尽当时家中所有的六万元积蓄。而迄今为止, 他所做出的最大一次购书举动是在一九九一年。当时天津南 开大学的一位教授辞世,杜衡权花了十六万元将其所遗留的 六大书架书全部买来运回广州。所花的十六万元,几乎是其 一年的薪水收集来的线装书,由於年代久远,步少都巳残破不堪, 或残缺下全,杜衡权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小心翼翼地将书修 补、装订、拓裱,同时,还多方寻求古籍的残缺部分。

11、曾经 有一次,他花两白多元买来一团烂竹纸,将其泡在水中,让 其慢慢断关,然彳瓷逐字裱出,发现这竟是罕见的石门颂 拓本!这一整理过程花费他一年多的时间。在收集、修补、抡救、整理、阅读古籍的过程中,杜街权业积累了越来越丰富 的古文知识,在古籍版本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厚。几年前,杜衡权辞了天津的工作,在广州开了一家专营 古籍的个体书店。如今,只要走进这家书店,就可找到从明到清末、民国的木刻,石印、活字、珂罗版、稿本、抄本、 白衲本、拓本等各种线装书。虽然在广州爱好古籍者寥寥可 数,杜衡权古籍书店的生意自然也下见好,但杜衡权乐此不 疲,他也省去了每卖一部古籍就就心痛的烦恼。在这里,他 可以随时徜佯在

12、古籍的海洋中,与有相同嗜好的书友,把茶 相叙,交流藏书经验和资讯。从买古帖碑拓到渐渐爱上古籍, 见到好书,总是兴奋得夜不能寐,而他在书斋中也常可修心 养性,时时拿出珍贵的碑帖挥毫临摹,其乐无穷。杜衡权自 幼爱好书法,少年时即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景舒临 池,刻苦潜心钻研古今大家作品,特别在汉简、隶书法方面 独具心得,形成自家风格的容金、石、简、篆、隶”一体优点的书法,深受同行及收藏、学习爱好者赞誉。所以,他取论语 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之意,将书店命名为知好乐”,亦称杜衡权书法工作室”。藏书家陈朝晖与线装古籍之缘重庆市涪陵区陈朝晖藏书 4万多册,其中经、史、子、 集占了四分之三,

13、大部分都是线装古籍。今年第五届重庆读 书月 四个十佳”评选活动中,陈朝晖家被评为十佳书香家庭。1、废品店里淘宝陈朝晖今年45岁,涪陵区煤矿及非煤矿山安全监察站 职员,妻子周朝毓自办文化公司, 儿子陈宁立读高二。从1986 年读高中时开始,陈朝晖就开始收藏书籍,对线装古籍产生 兴趣,则始于10年前。“200鲜,我在一个废品店发现了一 本线装本草纲目,书页发黄,有很多残页,仔细一看, 竟是清道光丙戌(1826年)英德堂刊本。”这是陈朝晖拥有的第 一本线装古籍,从那时起,他辗转于重庆、成都、北京、南 京等多个城市的旧书店和废品店,至今,家中古籍类藏书超 过3万册,现代图书万多册。2007年以后,陈朝

14、晖很少再搜寻线装古籍。“90%勺藏书都是那5年间收集的。之前,多数人对古籍认识不够,好 书两三块钱一本也没人要。而现在,一本线装书动辄几白元 乃至上千元,已经变成了炒作。”2、书房取名书味斋2002年至今,陈朝晖搬过三次家。每次都很麻烦。”陈朝晖说,搬家只需要一天时间,但将4万多册书籍打包装箱却要八九天。先用麻袋打包,再装入纸箱,大大小小200多箱,光是买纸箱的钱就超过 1000元。邻居都笑我,书比家 具还要多,两吨位的大卡车,家具装了1车,藏书却装了 4车,还怕浸水、磕碰、遗失。”陈朝晖现在的家,书房有 30平方米,每间卧室都配有书柜,仍显得拥挤。无奈,他打算 附近租一个仓库来存放书籍。20

15、11年7月,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裕纲到陈家作 客,藏书之众,让他十分感叹: 专业机构收藏的古籍也没你 这么多吧”遂提笔写下了 书味斋”三个大字,陈家书房从此得名。陈朝晖说:书味斋取自北宋大儒程颐的名句: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先戴手套每次翻阅线装书,陈朝晖总带着一双厚厚 的白手套,这是为什么陈朝晖说,一方面古书经历几白年风 霜,非常脆弱,容易破损;另一方面,因为年代久远,辗转流 落多地,书页中细菌、蟠虫多不胜数,容易感染皮肤病。陈家众多藏书中,较为珍贵的明代善本有1000册左右,较特别的有成都地区的第一份报纸蜀学报,由维新人士宋育仁1898年创办。但陈朝晖并没有待价而沽的打算:在有些藏家眼里,古书是钱,在我眼里,它们就是书,是不可 再生的文化。”珍贵古籍背后的故事辽宁省珍贵古籍特展”正在辽博展出,此次共展出148种珍贵古籍,仅省图书馆就有 126部古籍精品参展,如抱 朴子内篇,是现存抱朴子内篇唯一宋刻本;乂如扬 子法言十三卷、学易记九卷附图经纲领一卷、六家文选 六十卷等,让白姓一睹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风采。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省图书馆藏有56万册古籍文献,其中善本古籍12万多册,普通古籍 34万册,未整理古 籍近10万册。省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文献有相当一部分是存 世孤本、珍本,为业界所瞩目。为什么省图书馆会藏有这么多古籍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为此,本报记者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