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46007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徐余忠提起“绿色” ,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绿色食品” 、 “绿色家居” 、 “绿色消费” 、 “绿色奥运”等名词。的确, “绿色”一词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色,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人的价值需求和精神理念的内涵。诸多事物都能以“绿色”冠名,为何语文不能呢?果不其然,其中清华附中名师赵谦祥先生在用“绿色语文”救治“文字恐惧症” 一文中明确主张实行“绿色语文”教育。他认为“绿色语文” ,不是“传教士”的语文,而是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它使师生在对话的互动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这种语文,不是“唯科学主义”的语文,而是充满诗意的语文它使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个性。我

2、已然不是“绿色语文”的首倡者,但我依然是“绿色语文”的拥护者。回眸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改革呼声一片,景象空前繁荣,但恕笔者直言,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把课标学习任务化了,教学改革形式化了,他们并没有真切地理解课改的背景和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出发进行自觉实在的探索,因而许多繁荣带着“应景”的色彩,其背后更多的是空虚。当然也有实在的,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惟恐考试时有一点漏网。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知这两种“虚实”语文教学现象的普遍存在,究其因,我想更多的是功利思想在作祟。也正因为如此,语文的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才黯然失色。阅读中,学生思不接千载,视不通万里;作文中,亦是搜索枯肠无一字,

3、冥思苦想难成文。语文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并不美丽,也不可爱。在这种情形下, “师生共建”的俨然是一个“灰色幽灵” 般的语文。学生与语文的关系不再是一些人粉饰的那么亲近,或者说他们亲近的只是语文的“壳”而已,而实质却与语文疏离了很远。我认为学生与语文的疏离主要有三重,即:与自然的疏离。自然是什么?自然是春夏秋冬的更替,是风霜雨雪的变幻;是明媚的阳光,如水的月色;是绚丽的红花,枯黄的落叶;是如簪的青山,似带的长河;是那一泓清流中嬉戏的鱼儿,是那滴翠的密林间传出的“自在娇莺恰恰啼”美丽的自然让行人释放了沉重的心灵,让诗人留下了美丽的诗行。美丽的自然又给我们学生留下了什么呢?遗憾得很,不是自然没给学生留下

4、什么,而是学生无暇顾及美丽的自然,他们与自然疏离得太远。老师们长期的“细致分析”让学生终于意识到,美丽的诗行最多只是文字的巧妙连缀,它与美丽的自然并无多少直接联系,自然只是与其无关的客观存在。正是由于学生对自然的漠视态度,文字才没有意境,才那么冰冷,才觉得“恐惧” 。悲哀!与自然的疏离就是与语文本源的疏离!试问,无源之水能流多远?无本之木能成林吗?与自我的疏离。语文的阅读与写作理应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可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千人声音大体一致,千人模样大体不离。学生丧失了和正在丧失着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正在逐渐蜕变成教师和教参的“传声筒” ,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另类想法,不愿发表自己

5、的仁智之见,即使偶有自己的创新见解,一旦遇到老师的“标准答案” ,就立马自我否弃了。我们学生否弃的不仅是“新见解” ,更是否弃了自己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否弃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尊严。学生在语文园地里疏离了自我,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自信、理解、感受、体验的丧失,意味着生命意识的泯灭。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然而我们的许多学生却在语文学习中找不到方向,迷失了自我,淡化了激情,枯萎了灵性。这究竟是谁之过?与精神的疏离。人文精神对学生来说缺失得太严重了!首先请看许多学生在文本阅读后的一些“真心话”: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学生看到的不是他拳拳的爱国心,却总觉他投江“不值” ;愚公矢志移山,他们却说“蠢” ;面对富春江奇丽多姿的山水,他们说“无所谓” ;对于于勒的悲苦境遇,他们说“活该” ;对于毛泽东主席教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们说“行不通。原因是批评是揭露,易得罪人;自我批评就是自我揭露,谁干?”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说“天下乌鸦一般黑 ,没有最可爱的人” ;学习求知如采金 ,他们更赞同“采金胜于求知”透过这些“真心话” ,我们的确看到了学生的“真心” ,那就是极端可怕的自私,道德良心的泯灭,审美情趣的低级,盲目的愤世嫉俗,拜金思想的泛滥。学生们原本纯净的心灵受到了太多世俗的污染,他们的精神层面已出现“

7、空洞” 。试问,这难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功劳”?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与自然、自我、精神疏离时,语文新课标一再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将无法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将难以形成和发展,抑或是畸形发展,其实就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我们无法笼统地追究“谁之过” ,但完全可以从自身反省我们语文教与学的弊端,从而树立新的语文教与学的理念,改造我们的教与学。我所说的“新的语文教与学的理念”即指“绿色语文” 。其要义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植根于生活的沃壤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刘国正先生也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8、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 ”所以我认为“绿色语文”的实施首先要树立学生生活意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生活这本无字书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无比丰厚的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一定要囿于一本教科书呢?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像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

9、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言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言绝妙的,纠正语言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等会上做一回主持人;帮人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分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等,可以说,我们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地分析,机械地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开源” ,才能重显绿色生机。二、发展于个性的天空有人曾这样

10、戏谑语文教学:老师是传教士,教科书是圣经,学生是迷途的羔羊。还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群脑袋形状各异的学生从课堂出来后都变成清一色的圆形脑袋了。不难看出,这反映的是一种充满绝对权威与服从的语文教学关系,讽刺的是压抑个性的教育。我认为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能培养学生个性的学科。我难以给“个性”下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个性一定是离不开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独特的差异性,如果离开这三点,也许就无所谓“个性” 。我们追求共性的教学太过了,曾经荒唐的“标准化” ,现在课堂上,考试中还残存其影。绿色语文不要“标准化” ,要的是“个性化”!绿色语文好比一棵树,它是有生命的,尊重个性化,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就是防止长出

11、“病梅” 。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新课程的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较好的张扬,但我觉得还只是局限于课堂而已,在考试中,在广阔的生活中,学生还是没有足够的自我。所以,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要课内、课外、考试共同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我认为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这是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课外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运用语文思自己所思,查自己所查,探自己所探,写自己所写,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个性;考试是评价,它指挥着课内、课外的学习行为。如果考试改革滞后,想必,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将都不愿

12、“浪费时间” ,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努力都将“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果我们的语文学习能给学生一片张扬个性的时空,那绿色语文之树必将茂盛。三、夯实在“精神的底子” 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要打好两个底子,即“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何谓“精神的底子”?我想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说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就是最好的诠释。夯实“精神的底子”就是为了“立人” ,就是为了“在他们长大以后,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 ” 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根本所在。其实这话一说大家就明白,但关键是不知怎样防止和救治学生的“精神缺钙”,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一座“

13、精神灯塔” 。如何夯实“精神的底子”呢?一味的道德说教肯定不行,靠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语文课程标准 ) 。我想这里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精神,二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三是典型的生活实例。很难想像一个格调不高,情感淡漠,素养浅薄的语文老师能感染他的学生,因为学生心里清楚,老师嘴里说出的所有高尚美好与老师自身相差甚远,正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怎么可能“以精神培育精神” , “让高贵和高贵相遇”呢?如果说教师的人格精神是显性因素,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隐性因素。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课外让学生少做题,多阅读大量的文

14、学作品,主动接受真善美的感染,陶冶性灵,提升审美情趣。课上反对技术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多挖掘品味教材中的真挚的情感,美好的人性,精辟的哲思。同时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典型的生活实例是学生人格精神教育的“活的教科书” 。我们可以让学生采访身边的革命英雄、劳动模范;可以和学生一起看“情感剧场” 、 “艺术人生” ;可以仔细端详母亲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想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可以边看落日晚霞,边吟“夕阳无限好,尽管近黄昏” ;可以我们语文老师何不放宽视野充分引导学生领略生活之美,使他们学会和生活对话,感受生命的激情与爱恋,歌吟自然的壮美与恬静呢?我们深信,当绿色语文之树汲取了“精神”的

15、养分后,将一定会茁壮成长。套用一句时尚的话说,绿色语文的口号是:改变我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绿色语文,生命语文!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闵桥中学 211634 Email: HYPERLINK mailto: 作者简介:徐余忠 男,汉族。江苏省金湖县人,本科学历,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负责教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语文教学。曾在语文教学与研究 、 语文报 中学语文报 、 现代语文 、学校管理 成才导报等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十多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5 年第 8 期PAGE PAGE 5唀 漃 脈 澁 脈 澁 j洀焀砀礀稀 挀漀洀洀愀椀氀琀漀洀焀砀礀稀 挀漀洀6 俾6zhengwen1: : : : : z : : z : : : : : : z z z z z :z z z : : z : z H:教学感悟倡导“绿色语文”教育.docH:教学感悟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docH: 教学感悟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doc 岄 帆 怏岄 岄 帆 怐岄碄岄 x 帆碄怀岄 岄 帆 怂岄 岄 帆怃岄 撄岄 帆撄怅岄 岄 帆 怇岄Times New RomanTimes New Roman!),.:;?”、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