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7330458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育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设计 作者: 日期:2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设计江苏省大港中学 沈显好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苏教版)的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本小节内容包括硫酸的工业制法和硫酸的性质。 2.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继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之后的一节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引入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重要环节。教材首先介绍了硫酸的工业制法,硫酸在工业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就成为本节教材的切入点,引出了硫酸在工业上的制法。关于硫酸的化学性质,以初中里学过的酸的通性为基础,复习巩固稀硫酸的酸性。既说明了问题,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再以一组探究实验引出

2、浓硫酸的特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最后回归到硫酸的用途,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也陌生,硫酸在工业中的应用学生在生活中就有所耳闻,但真正的生产环节,不是很了解;浓稀硫酸的性质在初中就有所接触,但进行深入探究,学生还没有做过。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旧知识和生活实际来学习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浓稀硫酸的性质区别,构建硫和含硫化合相互转化的知识体系。所以说,本课是一节将学科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是一节运用探究方法探讨物质性质的重要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稀硫酸的性质;熟悉浓硫酸的物理

3、性质;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了解浓硫酸的用途。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比较,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浓硫酸对水的告白”分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再分析结论的适用范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分析和观察能力,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和树立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硫酸的制备,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特性(吸

4、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时,要把握好初中、高中有关硫酸知识的衔接,应用所学化学理论,借助实验手段,引导学生在回顾知识和对比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思维辨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应突出以下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发认知冲突;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六、教学过程实验探究引入: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学习硫酸的制备和性质,首先我们来做一组对比试验,观察现象并试着解释原因。【实验探究1】分别剪一小块用砂纸打磨后的铝片置于两支试管中,各加少量硫

5、酸后观察现象。过渡:稀硫酸产生气体是因为溶液中含氢离子,具有酸的通性,包含哪些方面?学生回忆:酸的通性A 与指示剂作用B 与活泼金属反应C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D 与碱反应E 与某些盐反应知识1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过渡:浓硫酸与铝片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说明其有不同于稀硫酸的特殊性质。显然不是因为氢离子,主要是因为其溶液中的主要微粒为硫酸分子。那么,他有什么特性呢?请看一封浓硫酸的告白书,看完后请思考该封情书中体现了浓硫酸什么性质?学生:浓硫酸易溶于水,而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等教师:在实验室里我们是如何稀释浓硫酸的?学生:把浓硫酸缓缓地注入水中,期间还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使散热均匀。

6、【讨论】根据以上的材料和讨论,请概括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教师: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液体,难挥发(沸点高),易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小结】一、浓H2SO4的物理性质:A色 态: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B挥发性:难挥发(沸点338 C )C密 度:比水大(1.84/mL) D溶解性:跟水任意比互溶,溶解放出大量热。知识2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过渡:通过第一封告白,我们只了解了浓硫酸的基本信息,当浓硫酸“见不到”水的时候它会怎么样呢?告白中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样的性质?【探究实验2】向点滴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1ml(约20滴)浓硫酸,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友情提醒:使用浓硫酸时要小

7、心,不要溅在皮肤和衣服上!)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提问:白色粉末成分是什么?蓝色的胆矾为什么变成白色粉末?说明浓硫酸有什么性质?可以应用在什么方面?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2、脱水性:【实验探究3】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棒上,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提问:此时的黑色物质是什么?火柴棒的主要物质为含有C、H、O的纤维素,H、O哪里去了?说明浓硫酸有什么性质?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小结:吸水性:是指浓硫酸具有吸收水、水蒸汽、或结晶水合物中的水的性质脱水性:把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2:1的比例脱出成水的过程。总之,有水为吸 无水则脱3、强氧化性:过渡:浓硫酸对水

8、是“真爱”,那它凭什么可以打动水?告白3教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浓硫酸真的可以不用米,仅用蔗糖可以制出“黑面包”么?它委托了我带领大家一起见证奇迹。【实验探究4】取出10g 蔗糖(C12H22O11)放入集气瓶中 ,加几滴水调成糊状,再加入约25ml浓硫酸,搅拌,然后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将玻璃管的另一端伸入带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品红是检验SO2的一种试剂)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提问:现象及解释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分析SO2的形成与浓硫酸的变化关系,体现浓硫酸除脱水性和吸水性之外的强氧化性过渡:对于其强氧化性,浓硫酸还有话要说。告白4提问:浓硫酸对于不同

9、金属、不同条件下反应如何?学生:铝、铁钝化;铜加热时反应;金、铂不反应设问:为什么刚开始铝片加入浓硫酸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解释?教师:钝化及其应用。头脑一热连不活泼的铜都不放过的,浓硫酸到底对铜做了什么?【实验探究5】 将一根铜丝放入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2mL浓硫酸,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提问:现象及解释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分析反应方程式,浓硫酸的作用,并总结3、强氧化性 (1)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 (浓)=CO2 +2SO2+2H2O(2)与金属的反应:Cu +2H2SO4 (浓)= CuSO4 +SO2+2H2O a

10、加热时,绝大多数金属(Au、Pt除外)能被浓硫酸氧化。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和酸性 b 在常温下,使铝、铁等金属钝化。知识3硫酸的用途过渡:性质决定用途,正是浓硫酸的多种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用途,三、硫酸的用途知识4硫酸的工业制备过渡:硫酸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化工基本原料之一,那么它从哪里来?四、硫酸的工业制备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0,并填空教师:作为有悠久历史文明古国,我国很早就可以制硫酸了。现在工业常用接触法制取硫酸提问接触法制备硫酸的工艺包含的三个步骤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是什么?学生活动:填写相关内容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知识总结、巩固提

11、升学习目标:巩固稀硫酸的性质;熟悉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了解浓硫酸的用途。 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 课堂练习:1、设计实验鉴别体积相同的浓硫酸和稀硫酸2、思考.硫酸在下列用途或现象中所表现的性质是:A. 酸性 B. 吸水性 C. 脱水性 D. 强氧化性 浓硫酸常温使纸片变黑: ; 浓硫酸与铜共热产生气体: ; 浓硫酸使蔗糖变成“黑面包”: ; 浓硫酸常温下使铁铝钝化: ; 浓硫酸使胆矾变成白色粉末: ; 七、板书设计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 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二、 浓硫酸的特性:CuSO45H2O CuSO4 + 5H2O浓H2SO41、 吸水性: 2、脱水性:3、强氧化

12、性:(1)C+2H2SO4 (浓)=CO2 +2SO2+2H2O(2)Cu +2H2SO4 (浓)= CuSO4 +SO2+2H2O (3)在常温下,使铝、铁等金属钝化。三、硫酸的用途四、硫酸的制备八、教学反思: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关于硫酸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教学在教学引入时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浓硫酸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以“浓硫酸对水的告白”为索引,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在课堂总结时,以题映点(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落实重难点)。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