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63437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3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南阳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南阳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南阳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南阳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南阳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南阳 2020 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0-2-29 )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 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 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 兼顾审美, 主要由匠人来制作, 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 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 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

2、名 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 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 鲁班经 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 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 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 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 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19 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 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 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 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 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 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 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 广大建筑 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

3、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 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 20 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 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 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 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 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 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 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 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 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 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 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 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 理 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

4、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 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 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 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 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 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 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 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 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 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 所作序言中说: “中

5、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 它是一 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 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 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 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 ”中国 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 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 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 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 小组变大组, 以建 筑群为基础, 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

6、成一个广阔的有组 织的人工环境”。 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 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 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 楼台分占不同位置, 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 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 关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 共同面对的一大难 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 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节选自十一贝子大家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A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认为,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 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B19 世纪末以来, 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是由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 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 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D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由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 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的体现。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 理论探索的论述。 B文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建筑独有特

8、色,华夏 意匠一书难能可贵。 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 自的特点。 D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 一趋势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 解决之道,故而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B.到了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 总体结构,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C.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 两个方

9、面孜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D.中国古代不缺少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也有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 但是与西方 古代的建筑名著相比,数量不足,且差异很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最近,你被“垃圾分类”刷屏了吗?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 理条例正式实施, 社会公众称之为垃圾分类“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是对垃圾 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 把有用物资从垃 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是 建设“无废城市”

10、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 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 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 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 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将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 理水平,加快解决久拖不决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 与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相衔接,将直接产生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废城市”的建设将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11、重要途径,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 工程,更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 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学会共享、绿色消费光盘行动开始,践行这些具体的绿 色生活方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在为“无废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编自卢俊文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 材料二: 材料三: 废旧衣物大多作为垃圾被扔掉, 造成资源浪费。新技术的加入则可将旧衣变新装。 近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废旧衣物定向回收再利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国内企业发布化学法循环再生技术,可实现废旧衣物高质量再造。 旧衣服怎么处理不仅是消费者的困惑,也是摆在制造商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纺 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每

12、年产生 2000 多万吨废旧纺织品, 综合利用 率仅为 15%左右,造成较大资源浪费。 建立完善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不仅 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要攻克的课题。 会上发布信息显示, 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研发的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可 将旧衣服还原成分子级别, 去除颜色和细微杂质重新生成与原生纤维相同的高质 量涤纶纤维, 用于新的服装和纺织品制造。经过试验论证, 该项技术已规模化应 用,目前该公司已与多个服装品牌合作推进旧衣回收再造。此外,借力“互联网 +”,通过打造网上回收衣物平台等,企业、行业机构也在拓展废旧纺织品回收 渠道。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不仅是环保工程,更是新市场, 将催生千亿元级

13、产业。 中 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会上宣布共建“国家废旧纺 织品化学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研发基地”,拓展回收渠道, 探索构建标准, 加 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开发,加大力度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 (摘编自张辛欣新技术助力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旧衣也可变新装 4. 下列不属于建设“无废城市”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通过科学分类垃圾,尽可能充分地将垃圾资源化利用。 B.将果蔬垃圾通过垃圾中转站运送到垃圾处理中心焚烧。 C.居民养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D.利用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实现废旧衣物的高质量再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14、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建设“无废城市”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也人人受益的系统工程, 在建设过程 中我们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B.原有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较为粗放,即使像一些发达城市, 以前垃圾分类的标 准划分也不够合理,未能将有用物资单独投放。 C.垃圾分类不科学、 不严格,不利于回收利用,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 从事回收、利用的从业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 D.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大, 综合利用率低, 资源浪费大, 中国企业在建立完善废旧 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这一世界级难题上有所突破。 6. 结合材料,说说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旧衣服再利用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广 的经

15、验?(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 其实并不怎样的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 那墙就那 么静静地蹲着, 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 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 白色的油漆。 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 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 那般雄奇, 墙上墙下没有铁丝 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

16、一根硕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 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幽幽然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 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 划开了东西方两个 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 他就那样活 活淹死了。 因为虽然河岸的一边在西柏林境内,但河却属于东柏林所有。 任何人 如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 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 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 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 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 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 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但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 用热气球或挖地道的 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总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跳望东柏林。 气势宏大的石砌 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 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