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45755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6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 (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 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 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 “ 残红 ”“春空 ” 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

2、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 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 狼籍(藉)残红” ,但 “ 飞絮濛濛 ” 、“ 垂柳阑干 ” 、“ 双燕归来 ” 都含 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 好” 字, “ 好” 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 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 【分析】小文的意见是“ 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是通过对 “ 残红 ”“春空 ” 等词 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 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 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 游玩是喜

3、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 好” ,表达的是同 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 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 狼籍(藉)残红” ,但 “ 飞絮濛濛 ” 、“ 垂柳阑干 ” 、“ 双燕归来 ” 都含 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 好” 字, “ 好” 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 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 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 ?修辞 (描写 手法 )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

4、诗人?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 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 “ 胜” 的意思是 _;作者用 “ 胜” 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 照应开头 “ 江南好 ”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 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 【分析】(1) “ 日出江花红胜火” 的意思是 “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 红”

5、 ,“ 胜” 的意思是 “ 胜过 ” 。“ 胜” 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 2)从结构上来看,“ 江南好 ” 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 看, “ 能不忆江南 ” 的意思是 “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 ,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 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照应开头 “ 江南好 ” 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 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 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

6、悟诗人 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 “ 薄暮 ” 与“ 徙倚 ” 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2)“ 采薇 ”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 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分析】( 1)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意思是 “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

7、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 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 采薇 ” 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 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 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 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 采薇 ”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 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

8、诗歌表达 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 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 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

9、鸣烘 托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分析】( 1)“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 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 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 “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 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 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 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呼应首句 “ 候吏

10、立 沙际 ”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 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 静。 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 依依惜别之情 54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 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 上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

11、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 “ 乃” 的意思为 _。 (2)诗句中加下划线字“ 乃” 与下列句中 “ 乃”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 A.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C.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 若事之不济, 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 在这里是 “ 你的 ” 。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A:就。 B:于是,就。 C:你的。 D:是。故选C。 故答案为: 你,你的; C。 【点评】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

12、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 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 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 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

13、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 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 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前三联的意思是:雨后新 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 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 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正是农忙

14、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 碌着呢。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 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空旷,清新,秀美。 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 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 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 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

15、压轻雷殷 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 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提示:请先分别 概述前两句和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 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 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 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前两句的景与后两 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2)理趣:大

16、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 【解析】 【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前两句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诗人描写的景 物有:大风、急雨、乌云、雷声,让我们看到一幅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 倾盆的画面。“ 急” 、“ 驱” 、“ 洒” 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 象,描写的景物有:青草、蛙鸣,让我们看到一幅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 一片的画面。把这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 对照,给人以回味。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 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 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 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 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