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4625047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精练)(解析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精练 解析版【练选择】1、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 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答案】A【解析】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正确;宗法制度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家族情怀,故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D项错误。2

2、、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的族规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隐含着儒家教化,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族规通过稳定家族,进而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是通过族规间接体现的,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D项错误。3、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

3、、韩虔为诸侯。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司马光此举意在A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B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司马光批评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正是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故选B项;A项只是对材料的简单反映,并未深层次分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纲常伦理,排除C项;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和D项表述的意思相左,排除D项。4、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

4、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B门阀士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认同有所增强,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门阀士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而非君权神授,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夷夏观念的弱化,排除D项。5、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金陵雅

5、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6、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A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B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C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D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答案】D【解析】明清进步思想虽然有反传统、反专制的主张,但仍是传统儒学范畴,故清政府允许其入祀孔庙是继承中华文明正统史观的体现,故选D项。7、下表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两次战争的结果出

6、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时间国力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战争9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抗日战争14年悬殊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大半个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胜利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材料甲午战争期间“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而抗日战争时期“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故选B项;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国力稍优,但最终战败,排除A项;两场战争都是政

7、府领导的,排除C项;材料两场战争都没有涉及到国际援助,排除D项。8、1868年在上海租界内,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创办了“公家花园”,最初由于出现公园内攀折花木的事情,禁止华人入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这反映出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B国民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C西方平等思想的宣传取得成效D近代社会民主程度的发达【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禁止华人入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9、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

8、”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可知这些口号中的“国”即国家,说明在近代社会中,救亡图存是其主题,故选D项;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口号,着重点在于“救国”,而不是改善民生,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民众希望发展实业来实现“救国”,并没有涉及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问题,排除C项。10、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

9、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答案】B【解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与封建思想以及忠君的儒家思想是相背离的,临时政府这一举措,更重要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参与政权,无法得出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提高思想觉悟与废除旧有教育政策、教科书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尊孔复古逆流在袁世凯称帝时期流传最盛,排除D项。11、1931年,赵镜元在全国义勇军运动一文中写道:“自辽吉事件发生,国人痛夫暴日之侵凌,国难之未

10、已,于是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辽吉事件”意味着A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C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D国民政府全力支持义勇军运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1931年,不难得出赵镜元指的“辽吉事件”就是“九一八”事变,根据“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可知,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故A项正确。12、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

11、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B.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C.抛弃阶级斗争的基本立场D.保障政治权利的绝对平等【答案】A【解析】根据“记述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党外合作,B表述错误;C、D表述太绝对,错误。13.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12、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14. 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中原的冶铁、凿井技术传给西域,而

13、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这些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B项所述属于军事斗争,排除。C项指出塞蒙古高原,排除。D项出使欧洲,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15. 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唐朝在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 . B. C. D.【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其中的“因俗而治”就是当今提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

14、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排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A。【练综合】1、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的“打倒列

15、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据材料二,分析“这场革命”的终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3)据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