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46250469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4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精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2020决胜之年-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 精讲【热点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标志性指标。2019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对新中国70年来的脱贫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具体扶贫政策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研究阐释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对全球贫困治理的贡献。【走进现实】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抓住重点带

2、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的决胜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点多,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实现新的突破。打好三大攻坚战就是要重点解决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的三个最突出问题,我们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三大攻坚战。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在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进一步谋划、研究、制定2020年后扶贫战略,这既是建立稳定脱贫机制的需要,更是实现脱贫攻坚战和后扶贫工作无缝衔接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需要,

3、也是在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引领全球减贫事业、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考点预测】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热点都有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和当今新农村建设是高考命题的时政热点。建立和谐社,实现社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

4、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方式强调社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常常同西方国家实行的民生保障与社福利制度进行对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

5、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显著特点之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关注民生问题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孔子:“仁”、德、教化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6、”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等,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服务民生、和谐社的思想,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四、世界各国的民生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

7、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苏联(苏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五、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个市场和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

8、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合力。【名师点拨】【点拨】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比较民本思想是扎根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土壤上的,它是农业经济的产物,它的“重民”、“贵民”主张是农业文明时期宝贵的、进步的思想。民主思想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产物。它直接从西方移植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民主观念,它是中

9、国资产阶级进行变革的思想武器。中国古代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卑,民主观念则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的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民本是与君主制相联系的,虽有重民、贵民内涵,甚至还有民本思想推导出反对君主专制的大胆结论,但是它始终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即赋予人民发表意见的自由、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权利等,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民主思想,这是因为民本思想往往成为维护社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民本思想根本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提出来的,正如李铁映论民主中所言:“民本思想的理想政治是统治者成为民之父母,从而使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政治关系变为

10、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例如曾子在大学中所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可见,“中国民本思想已经深深打上了宗法制度的烙印。”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权思想,也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这是民主的根本原则和最突出的特征。人民主权的基础是首先承认人的基本权利,即享有自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权力,言论、结社、集的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力。民主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人权观念是民主制度的基石,人权又需要从民主制度中得到认可和保障。它是在肯定个体主体权利和社主体权利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健全民主制度去保障这些权利。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价值的统一与协调。但民本思想也不是完全抹

11、煞了人的个体主体作用与价值,如儒家强调“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已欲立立人,已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同时儒家价值观念就是使每个社成员都有所“立”(取得社所承认的位置和成就),有所“达”(能够顺利发展),这些思想与近代民主所规定的人人有权利享受社保障,在经济、社、文化中能够有所“立”有所“达”,是有内在一致性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等级森严,纲常礼教成为社主导思想的环境中,是十分珍贵的,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思想。尊重人,珍视人的生命可贵,承认“民为邦本”,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要勇于承担社政治责任的思想,经过批判继承

12、,吐故纳新,不断进步,成为后来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点拨】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点拨】中国近代土地制度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的理想蓝图。(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

13、积极性空前高涨。【点拨】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点拨】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土地制度)1.英国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为

14、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2.俄国1861年改革“二一九法令”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分地。但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这使得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很不彻底,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另外,支付高额的赎金,使得农奴被剥夺得一干

15、二净,体现出了掠夺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体现了很大的欺骗性。3.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使得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多,耕种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4.苏俄、苏联的农业政策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过多,而付给农民的纸币又大幅度贬值,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经济政策实行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必须的消费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垦荒,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局部调整。勃列日涅夫改革: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