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4608069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考题:1、皇帝的权力包括哪些方面?君主拥有政治权力的独占权“主之所以尊者,权也” 韩非子 有度 孔子:“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 左传 成公二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商君书 “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 ”管子君主拥有最高行政权(决断权) 参政、议政、决断、监督“明主,兼听独断” 管子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秦始皇本纪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全部支配权制订、执行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朕即法”最高军事统辖权“君之所以尊卑,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 管子 “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 ” 管子 体制设置行废权官制 人事 行政区划 立法 财政 民事 军事凡政令财务人事诸权“此人主

2、所以独擅也” 韩非子 主道2、皇权的运作方式。躬亲庶务秦始皇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衡石量书”“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依办于上”隋文帝、周世宗、宋太祖、明太祖、康熙“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皇帝与朝臣共议政事,注意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唐太宗:“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

3、日继月,乃至累月,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 )*另外:不亲政事,皇权旁落 唐玄宗3、宰相的职能。4、宰相的权力包括哪些方面?5、为什么说三省宰相制更适应君主专制集权?6、简述明代内阁制的形成。7、简述清代中枢机关的演变。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选官方式?有何弊端?“任人唯贤,因功受禄”选贤任能(春秋) 齐桓公 鲍叔牙管仲 一箭之仇齐僖公诸儿(齐襄公) 纠(管仲、鲁国) 小白(鲍叔牙、莒国)齐桓公临淄 才能、业绩、功劳 “唯功唯贤”军功、事功制度(战国)魏国李悝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李悝能力 功绩 楚国吴起“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

4、下虐民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韩非子和氏(1)事功赵惠文王楚国和氏璧 秦昭王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赴会 “上卿”廉颇“负荆请罪”(2)军功商鞅(卫鞅、公孙鞅) 军功爵制 按功劳的大小决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韩非子定法 官、爵合二为一养士周天子诸侯大夫士(食田)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跑公室,走私门” “合则留,不合则去 ” “礼贤下士”士“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定,畔魏魏伤”论衡 效力篇战国四公子齐之孟尝

5、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魏之信陵君孟尝君 鸡鸣狗盗之徒 冯驩(冯谖)“市义” 吕不韦 吕氏春秋稷下学宫 “不治而议论”齐宣王见颜斶曰: “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士,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 士贵耳,王者不贵。 ”柳下惠 死无赦 万户侯 黄金两万两“屈尊而尊贤” “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春秋无义战” 攻地之战,杀人盈野;攻城之战,杀人盈城”游说 “三寸不烂之舌” 苏秦(合纵) 合纵长 张仪(连横

6、) 鬼谷子 朝秦暮楚 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客卿秦孝公商鞅 公孙衍 张仪 吕不韦 李斯 厕鼠仓鼠 韩国人 郑国 水利专家 郑国渠 “逐客令”谏逐客疏 秦穆公 孝公 惠王 昭王“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弊端:军功制下的“ 功”同管理国家需要的“能”有可能会不一致。因为官员任职的基本要求,是履行职务的能力,而“功” 则提供了一个人既往作为的效果记录,反映了其既往的能力。 (1)军事才能与行政才能不属于同一个范畴,统帅人民与管理人民各需不同的能力。“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疾不已。夫匠者,手巧也

7、;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养士制度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9、试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世官时代 察举时代 科举时代10、为什么唐代进士科优于明经科?进士科难考 进士科百分之一二 明经科十分之一二进士科仕途优于明经科 “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皇帝重视 “乡贡进士李道龙”考试侧重点不同 明经侧重对经典的记忆 进士侧重诗赋文采考试内容 明经帖经 墨义 时务策 进士帖经 诗赋 时务策“只念经疏,无异鹦鹉能言。 ” 唐文宗 11、试述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变多科为一科诸科九经、五经、开

8、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经等进士科考试内容侧重经义 经义 论 策考期定为三年一次 宋英宗增设了乡举一级的考试州府试(亦称解试、漕试 、取解试) 举人殿试成为制度名单名次 973 年 宋太祖 李昉 徐士廉宋仁宗 门生恩师 “天子门生”“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 ” 宋太祖三级考试州府试、省试、殿试进士分列等级宋太宗 三甲(三等)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北宋 第一名称榜首 第二、三名称榜眼皆可称状元 南宋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扩大了录取名额宋仁宗 41 年 4600 人 宋徽宗 25 年 5550 人 两宋共录取 115427 平均每年

9、 361 人 是唐的 5 倍 “特奏名” “附试” “恩科”“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特给初品官,食俸终其身” 宋太宗 赵昌国 “百篇科” “特赐及第 ”废除“吏部试”“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 吕祖谦废除“公荐”与“投卷”乾德三年(965 年)翰林学士陶谷之子陶邴等进士第 名列第六 “谷不能训子,安得登第?”“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 ” 赵匡胤严格考试制度主考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权知贡举” 一人 “权同知贡举”若干人“锁院”制度 “锁宿” “别头试” 与“锁厅试”“别试”主考官及与考试有关人员的子弟、亲戚专门设立的考场“锁厅

10、试”为现任官员应考所设考场 实行“糊名”和“誊录”“糊名”“弥封” “ 誊录”誊录院 “真卷” “草卷 ”“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 欧阳修12、试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科举的积极作用(1) 选举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察举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辟除是直接下放用人权。时间一长,使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冲击。科举制将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中央。(2) 相对的开放性和相对的公平性士人可自由投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以考试成绩确定确定入士资格,无疑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与恩荫制、世袭制相比,在封建时代是一种相对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彻底打破了门第对人才的束缚。(3) 使唐政

11、权具有一种开放性与流动性科举制较广泛地向地主阶级各阶层打开了入士门径,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阶级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4) 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繁荣促进全社会的读书风尚由于科举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趋势,促进了全社会的读书风尚(贫苦子弟为改变家庭地位,刻苦攻读) ,文化得到了普及。带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各级学校的生徒,因而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逐渐兴盛,唐代可谓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代。推动了文学的繁荣唐代的科举不仅考经义,更侧重诗赋;不仅看卷面成

12、绩,还要看平时的习作;不仅看文采,还重视书法。 “颜筋柳骨” (5)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在文化层面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 (6)具有世界意义西方的文官制度来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 “自由竞争,机会均等” 。西方学者都认为中国是文官制度的创始者。“西方所有的政治教科书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美】艾伦坎贝尔“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

13、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好最古的制度。 ” 孙中山立法院 司法院 行政院 监察院 考试院科举制的弊端(1)湮没人的灵气和才思 ,扼杀人的创造力。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八股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2)科举选拔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要科举的吸引力,使得士人基本上围绕着科举这一中心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读书考试做官,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对于读书人来说,科举成功则光宗耀祖,身价百倍;科举落第,因缺乏谋生的技能,而穷困潦倒。(3)造成思想的同化和僵化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各级学校都从事极度封闭,且墨守经义的教

14、育,使教育思想、社会思想和统治思想高度统一,其结果是形成思想的同化和僵化,难于形成与官方意识形态抗衡的力量。13、从相权及其形式的变化,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14、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哪些易于割据的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高度分散幅员辽阔中国 美国东西 6555 5739南北 3836 2426民族众多 交通、通讯落后 地区性差别大 经济发展不平衡封闭式的地域文化观念强行政层级呈递增趋势 地方职权呈递减趋势二级四级 三级 “外重内轻”“ 内重外轻”地方行政职能中只突出政治职能,而弱化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中国幅员广大,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15、西汉汉景帝以后,采取了哪些消弱封国权力的措施? 景帝时规定王国的官都由中央政府派来,王国不得自行任命。汉武帝:各王国以“相治民,如太守” 汉武帝时推行“ 推恩令”。允许各王国的国王可以从其封地中拿出一部分,分封给国王的子孙。 为进一步削弱各王国的力量,汉武帝颁行了“左官之律”和“阿党附益之法” ,并进一步规定,一国只能管一郡。并且撤销诸侯王的统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