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6059409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4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辅导的意义(2020年整理).ppt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辅导的意义(2007-01-05 13:37:56)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 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 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现代中学生是推动 21 世纪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如何,特别是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 到 21 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 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要求。 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充分体现: 1、发展性功能 促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2、品格,提 高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今后全面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预防性功能 并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才需心理辅导。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 少生活的经验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这一特点,而提供的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 它可以帮助学生度过身心剧变的青春期,可以坚强的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考验 和挫折,以免出现由于无知和缺少准备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失误和精神疾患。 3、补救性功能 它是针对学生中已经产生现实问题即轻度的心理障碍而提供心理 咨询,它重在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恢复学生的心理平衡,重建自信性。 而医 院的精神治疗,主要是对精神疾病,如分裂症、强迫症的专门治疗。 因 此 , 我 们 绝 不 能 认

3、 为 : “有了心理障碍才开展心理辅导”; “需要心理咨询的是有了精神病。”,1,学困生的辅导 2008-09-15 15:21:40,教育的过程 1、“让学困生抬起头来。 甲某是一个懂道理的学生,每次和他交流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日常 行为和学习习惯不能得到明显的进步。一次交流,发现他很有上进心,但是不知 道该怎么做,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是他内心并不自信。抓住这一点,我让他从尽 量少让老师批评入手。他一有进步,我就及时抓住了他的的“闪光点”,在班上 大加表扬。几周后,他的状态有所好转,再也不迟到了,上课也能听点课,除了 有时打瞌睡,课堂上再也没有其他违纪现象,能够及时上缴各课作业。这样的状

4、 态对他本人来讲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2、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育实践中,我首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冷落歧视后进 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肯 定,一旦他们切实感到老师在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时,他们就会很自 然地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自觉接受帮助,从而达到转化目的。“我们极希望获 得别人的赞扬,同时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 因, 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尊重学生, 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 用 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 3、教师协作,同学帮助 为了不断督促甲某进步,我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

5、协作,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 予更多的关注,对他多提问(根据其能力,设计相应问题),使其注意力始终集 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 增强。 教育同学间要团结互助。不歧视跟班留级后的他,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 如:在分座时,把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派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半个 学期的时间,他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提高,学习兴趣也比以前较浓,由于自己的进 步,他心情比以前愉快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4、与家长沟通 在教育甲某同学的同时,我还常与他的家长联系,委婉地向他们建议,希望 他们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譬如在我与黄某关于如何与同学相处的话题深谈了以 后,我又

6、和他的母亲联系,希望她在家里对孩子也如此教育,她表示愿意配合老 师教育自己的孩子。现在她有空也会来学校问问孩子的情况,并和教师联系。学 生常常担心老师和自己的家长联系,特别是学困生更惧怕班主任给自己的家长打 电话,甚至把这个行为成为打小报告。但是通过注意掌握家校联系技巧,让学生 感受到家长和教师在在真正关心他,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4、多给他一些“机会” 首先因为“学困生”的行为、情绪、心理调控等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适应不良 或障碍,所以他们犯错、发生“事故”的频率是比较高的。譬如他每次犯错后,我 除了必要的批评外都给他提供改正的“机会”,让他将功补过,并告诉他老师相信 他、他也要相信自己。

7、 其次,对这类学生,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 尽管我们说,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事实上,“学困生”的机会几乎很少, 管同学、表扬等各种机会很少、甚至没有。我就让甲某同学担任课代表。因为这 任务是一剂唤起他责任感的良药,他也很看重这机会,做得也较认真。,自杀心理辅导,一、 前言,3,回顾国内有关自杀研究的文献,大都将焦点集中于危险因子的探讨,目的在 于希望能找出自杀者自杀的原因,以鉴别具自杀高危险群的个案,予以及时的介入与处置。在一般人的成长经验中,在生命的某些时段, 可能亦曾浮现过轻生的念头,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真正采取自杀,也不是每一个具危险因子得高危险群个

8、案,最后都采取自杀结束自己 生命,可见在生命中还存在一些能够阻止或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行为的保护因子,使得当事人即使在面临困境、遭遇挫折时,亦能坚强 勇敢的活下去。而这些保护因子或生存理由的探讨,对从事谘商辅导的谘商员尤其重要。当面临一个充满悲伤绝望的自杀或企图自杀的 个案时,除了同理当事人内心的失落痛苦,谘商员如何藉由生存理由的提醒,减缓当事人自杀的行动,进而增强当事人求生的勇气。本 文即从保护因子中生存理由的观点,探讨对自杀个案的辅导。,二、保护因子与自杀行为,所谓保护因子是只能够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行为,进而促成当事人积极面对挑战,适应生活的有利因素。例如:和谐的家庭生活、有效 的社会支持系

9、统、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和正向的认知信念等。保护因子会对危险因子形成补偿与抗衡的效果,调节或减低危险因子对当 事人的影响。故对自杀或企图自杀个案的鲁导,不仅要确认出危险因子,更应积极地找出与自杀行为有负相关的保护因子,才能有效的 做好自杀防治的工作。在这些与自杀行为有关的因子中,有些变项是当事人无法控制改变的,如原生家庭经验、父母的婚姻与教养方式、 及生活意外造成的挫折压力等。而心理学家感到兴趣的是,为什么在面临同样或类似的挫折压力下,有些人会选择自杀,而有些人则坚 强地度过困境?其中支持当事人坚强活下去的理由究竟为何? 有关生存理由的研究,Linehan 于 1983 年发展出生存理由问卷(R

10、easons for Living Inventory ),Linehan 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当事人 各种阻止他们采取自杀行动的生存理由,并经由因素分析归纳为六个向度,分别为生存即因应的信念(Survival and Coping Beliefs)、 对家庭的负责(Responsibility of Family )、对小孩的牵挂(Child-Related Concerns)、对自杀的恐惧(Fear of Suicide )、 对社会眼光的在意(Fear or Social-Disapproval)、道德的禁忌J(Moral Objection)等,Linehan 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不同自杀

11、 意念程度或自杀经验的当事人,其在个别的生存理由上,会有不同重要性的评估。国内如陈珍德(民 83)利用质的研究,访谈十六位癌症 病人,询问支持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主要包括:为了家庭的责任、宗教的使命、为了维系亲人的关系、为未完成的事、因死亡恐惧 等。,三、对自杀个案的辅导,从上述的探讨可知,在自杀的防治与辅导上,除了在环境上加强保护因子的作用及减低危险因子的刺激外,当事人的生存理由实扮 演一个决定性的关键,此点对于自杀或企图自杀当事人的临床谘商辅导尤其意义。以下笔者即针对对家庭的责任与小孩的牵挂、对 未来的正向预期、r 对自杀与死亡的恐惧、对社会评价的在意等主要生存理由,提出谘商辅导的建议

12、,以供参考。,(一)对家庭的责任与小孩的牵挂 在笔者从事谘商助人工作的经验中,发现有些个案虽然处于极度困境中,但并未采取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对家庭的 责任,尤其是对小孩的牵挂。高之梅(民 87)的研究亦显示,即使是严重自杀意念组,其最重视的生存意念仍是对亲友的情感, 而阻止他们采取自杀,支持其活下来的最重要理由是怕对不起关心我的人及我在乎的人选活着,放心不下他们。可见对家庭与,4,亲人的情感,对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的行为,有相当大的保护作用。 从另一方面而言,一般自杀或企图自杀的个案,都把焦点集中于自己的痛苦与不幸。然而如果在谘商过程中,谘商员除了同理当事人的 痛苦,亦能适时提醒

13、其对家庭的责任,唤起当事人对家人的情感与依恋,则可把当事人关注的焦点,从自己的痛苦身上转移到对其他人 的责任与情感。引导当事人思考自杀并不只是个人的事,并非一走了之、一了百了的解决方式,其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带给 亲爱的家人无限的痛苦与悲伤,反而让家人陷入一个更大的不幸中。经由如此的提醒,或可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的行动,改以较积极、 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生活。,(二)对未来的正向预期 Beck (1979)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未来感到绝望无助,而不再抱持希望时,是造成当事人采取自杀行动的重要因素。Frankl(1959)针对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曾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但最后生存下来的存活者的特性作研究,发

14、现在经历极端的痛苦压力下,对生活的信念与对 未来的希望是支持他们活下来的关键因素(引自Linehan,1983)。高之梅(民 87)针对不同自杀进程者所做的研究发现,从无自杀意 念组最重是的生存理由是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可见对未来怀抱希望与正向预期等积极乐观的生存信念,可作为区分是否有自杀企 图的重要指标。 虽然每一个自杀或企图自杀的当事人,可能皆遭受到非常的不幸与悲伤,以致对未来感到绝望无助,最后不得不选择结束生命以摆脱痛 苦。但对于一位谘商员,仍应设法帮助当事人,引导其看到未来希望的可能,此点,对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防治与辅导尤其重要。根据 一项针对中学及高职学生的研究显示,高达六分之一的学生

15、曾有自杀的念头,国内学生自杀的事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央日报,民 88)。 为什么这些年纪轻轻的生命,竟这么早、如此轻易就宣告放弃?在国内一项针对青少年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的研讨会中(中央日报,民 88), 学者们认为现代青少年最严重的问题是对生活普遍感到茫然、缺乏目标。为什么本应是充满生命力的青少年,竟对生活失去目标?故不论 是对自杀青少年的临床辅导或一般的自杀防治倡导,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增进生活目标及对未来的正向预期,是自杀防治与辅 导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三)对自杀与死亡的恐惧 死亡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黑暗恐布的,可是为什么却有人宁愿选择自杀来面对死亡?根据研究指出,青少年的死亡概念受

16、到媒体报导及社会 新闻的影响很大,青少年的死亡概念亦进一步影响其死亡态度,自杀事件有时在青少年同侪间,似乎存在着某种传染性,甚至被美化。 教育部(民 84)即指出,青少年正值自我追寻的阶段,比其它年龄层的人更容易受到同侪与媒体的影响。我们尤其担忧的是媒体中有关青 少年自我伤害的情节,造成青少年误以为那是一种流行趋势而群起效法。 故谘商员在辅导企图自杀的当事人时,在关系建立稳固后,可尝试询问当事人准备自杀的方法,或要求当事人想象死亡的过程及死后的 世界。例如要求当事人想象刀子划下手腕瞬间的疼痛、血流满地的可怕景象及死后寂寞未知的恐怖等。以唤起当事人正视死亡的痛苦与 恐惧,打消其进一步采取自杀行为的勇气。,四)对社会评价的在意 忧郁程度与自杀意念或行为间的相关性已经普遍被研究诸实,一般而言,忧郁程度愈高的人,其自杀的意念或行为愈高。但另一方面, 由于忧郁程度愈高的人,其自我肯定的程度愈低,故也愈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社会的评价。故对于有严重忧郁倾向的当事人,谘商员可利 用社会眼光的角度,提醒当事人外界对于他采取自杀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评价,来减缓当事人的自杀行为。 有严重忧郁倾向的当事人,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