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抢分点一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1)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6054990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抢分点一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一抢分点一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一抢分点一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一抢分点一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抢分点一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抢分点一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

2、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

3、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

4、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礼乐文明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复兴的关键。(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成于西周中叶的礼乐文明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B

5、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但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C孔子创立的儒学,与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D儒家的核心思想赋予了中华礼乐文明巨大的包容空间,使它能够涵容各种外来文化。解析:B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可知,可视为逻辑学上悖论的,是“仁与礼互为前提”,而不是“礼是仁的实践途径”。答案:B2(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指出礼乐文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B文章

6、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简洁精当地揭示了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C文章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为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奠定了基础。D文章指出近代传统儒学向哲学转化的利弊,并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解析:B项对论证手法的分析错误。文章三处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在第三段,其中第一处“仁者爱人”并未揭示“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不会建立起来。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C如果礼乐制度在近代没有被摧毁,那么儒学平治天下

7、的精神追求就不会丧失。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的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解析:A项说法绝对。B项无中生有。“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不当,从原文“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看不出周礼中有“形式主义”。D项信息遗漏。遗漏了原文的“在此前提下”,即“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

8、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

9、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

10、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

11、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C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D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意思是文化传承者没有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B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说法不当,原文有“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D项偷换概念,原文“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中的“它”应指“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答案:C5(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12、。B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C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D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解析:B项错误,第二段分析论证的是“应该尊重文化传承者的自由选择意志”。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B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D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解析:A项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矛盾的不是“文化传承者”,而是“当地民众”。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