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作文-光和影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43619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作文-光和影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编】作文-光和影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编】作文-光和影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编】作文-光和影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编】作文-光和影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作文-光和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作文-光和影(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光和影篇一:作文:光与影 光与影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的确,所有的事物都同时存在光明与阴影,只不过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比例不同而已。 梵高是一位在阴影中挥洒油彩疯子,但是他留下的向日葵每一朵都熠熠生辉,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这画告诉我们,这个美术界的疯子其实一直与光明同在,那一朵朵明艳的向日葵就是他心中光明的投影。哪怕全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也坚守着内心的光明。他的画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终于战胜了阴影之后的灿烂无比。 梵高虽然生活在阴影中,但是他留给世人的却是光明,这个一生活在阴影中的人在用画笔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光明。 我

2、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遵循父志写史记,他要使这部著作能够做到“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可是,在他着手写这部巨著不久,李陵案件爆发了。他为李陵说情,触怒了汉武帝,被投进了监狱,受到了残酷的“腐刑”,受刑之后,司马迁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剧烈痛苦,曾打算自杀。可转念一想,还有史记等待去完成!他鼓起勇气,拿起笔来,继续写他的书。公元前91年,他终于用生命写成了史记。 司马迁在如此大的阴影下还能坚持写书,这需要具大的勇气,也正是因为他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阴影中诞生的光明。 世界上没有全才,不可能干一事就会成功一事。但人总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因而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胸,

3、摸到植物却灵光焕发;杜甫考不中进士,却成了唐代的“诗圣”;爱迪生很健忘,却精于发明;陈景润拙于数学,却精于“摘冠”;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著名,写侦探小说却名扬天下;欧本海默不擅长做实验,却成为一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只有变化”。人的一生避免不了光明与阴影的不停变化,但是只要抱有光明的心理,人生处处可化阴影为光明。篇二:光与影读后感 光与影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了渡边淳一的无影灯,便对这位作者的写书风格深深爱上了。于是,在某一天得空的时候,又跑到书店买了一本他的光与影。 这本书里面是包含着几篇中短篇小说的,书本的名字是采用了第一篇小说的名字,就叫做光与影。而我主要想要说

4、的体会,也只是关于这篇小说的。 这篇文章里面,主要是讲述了两位同样的日本军官,在战斗中,前后相邻的两天里跟别在右手肘的同一部位收了同样的创伤。他们两人在被送往医院的救护船中相识,也很巧合的,被安排在了同一天的下午做手术。他们两人的病例放在一起,其中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以当时的医疗情况,对于他们这样的床上,为保住军人的生命,医生一般都是采取截肢治疗。事实上,医生在给第一位病人小武的手术中,的确采取了这样的治疗方法,于是,小武失去了右手臂。但是,主治医生心血来潮,在高频率的截肢手术中,医生不想要再做这个手术,于是,他冒险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来对待大寺的右手臂床上大寺没有被截肢。 命运的齿轮就在这一刻

5、开始了不同方向的转动。小武很快痊愈并出院,但是因为残疾,他退役,并且失去了自己的未婚妻,在以后的人生中,他相继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并在晚年的时候癫狂而死。而大寺他在艰难痛苦的流脓过程中,保住了自己的手臂,尽管他的手臂也许只能用来按住火柴盒,但是,那毕竟是他的手臂。大寺很快得到了赏识。他开始担任军校的司令官,然后成为外国使节,接着最后成为了内阁总理大臣。 他们两个人,一个在阳光里步步高升,一个在阴影里龋龋独行。而令人讽刺的是,高升的大寺与独行的小武曾是同一所学校的同一届学生,小武无论是在才识还是武技上都胜过大寺。但是两人的命运之差如此之大,仅仅是因为医生的心血来潮,选择的常识性手术而已。我想,医生

6、当时肯定也是没有想到两人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同样,作为读者的我,也从来不曾想过,一个别人,或者说你要求别人给你所采用的决定,竟然会导致一个人的人生具有如此大的变数。 我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我曾经好好读书,会是怎样?如果我大学选择的是另外一所学校,会是怎样?如果我选择的另外一个专业,会是怎样? 很多的如果,如果之后的答案,我却不得而知。上帝用他睿智而略带戏虐的眼神,看着众生在演绎,他永远不会给我们解释如果后面的答案,时光也永远不会重来。 于是,我明白了,重要的不是如果,而是没有如果,你对你曾经的选择,曾经的决定,曾经的追求和放弃,后悔么? 我再一次的扪心自问,然后发现,我能肯定的告诉自己,也能肯定

7、的告诉别人:我不后悔。我不知道如果背后的命运齿轮的模样,但是只要我坚定现在的自己,我想,也许没有什么能够比现在的齿轮更美了。篇三:光和影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官渡学校的王晓霞,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 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

8、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上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

9、,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本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理念: 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以科学概念为主线,更容易达成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探

10、究活动是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展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 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3个、水、食

11、盐、面粉、沙、搅拌棒1根、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方座支架1个。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了四个部分。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二、唤醒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三、引起经历、形成科学概念;四、问题延伸,深化科学概念。这样,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体验活动,学生将对本课的科学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四部分展示给大家。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一杯糖水)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杯饮料,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怎么才能知道?(品尝)你们能看到水中的糖吗?为什么?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

12、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猜杯子里是什么饮料,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唤醒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1、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 教师出示食盐和沙,说:“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准 备了食盐和沙子,一会儿我们就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

13、变化。” 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沙在水中的状态呢? 观察到的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设计意图:前概念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点,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揭示学生原有的真实想法。这部分的设计是针对不同孩子的前概念水平设计的,我们出示的食盐和沙子恰好验证了孩子们的前概念,大多数孩子都知道“化了”,而个别不知道“化了”的孩子在经历了这个实验之后也初步建立了溶解的最初概念,发展好一些的孩子,会对比出这两者之间的变化和差别。这时孩子们的“溶解”概念是不全面的,有待于我们的教学去修正和完善。) 2、观察面粉在水里的溶解状况 教师根据孩子的理解进行小结:“通过刚才的

14、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那样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这里,教师要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中的颗粒,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二是静置后观察。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两个特点-(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然后提出:“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呢?这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学生认为面粉在

15、水中的状态接近于沙或接近于食盐,都是有可能的。这时候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描述与讨论。(设计意图:引发认知冲突是构建学生心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就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活动,这时学生要将自己原有的心理模型与物理系统模型进行比较,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当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出现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虽然学生观察到同一事实,但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溶解“的理解产生一丝疑惑,正是这种”疑惑“为”溶解“概念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时会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矛盾激发了,孩子们就会发现运用刚建构的概念解决不了眼前的现象,引发了认知冲突,从而

16、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建构新概念的心理趋向。) 根据以上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建立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我预设了第三个环节。 三、引起经历,形成科学概念 接下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过滤。这里的过滤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拆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一些相应的操作要求。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什么是溶解? (设计意图: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就应该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收集大量的事实。这时,教师要注意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顺势继续引导,开展有结构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也就是:物质均匀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