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6031450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同步备课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和空间结构演化1.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2)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思考有人说“人均收入高的地

2、区即为发达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不正确。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为什么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答案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发展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

3、小,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知识点拨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不同区域开发方式的特点及后果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特点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度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果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形成恶性循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下列有关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一定是发达地区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

4、地区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答案C解析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一定高;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但高收入地区不一定是发达地区,如中东一些石油出口国,依靠石油出口换取大量外汇,人均收入较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高。二、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2.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思考为什么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答案

5、在该阶段,由于资源开发的规模比较小,只形成了数量很少的城镇,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因此,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答案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畔,有五大湖和大西洋庞大、便利而廉价的水运和丰富的水源,在它的附近有五大湖西部大量的铁矿和阿巴拉契亚山区丰富的煤矿。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成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答案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或人文资源)等一个或几个具有集聚作用的优势因素

6、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发展并逐步壮大,从而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知识点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内部经济差异: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三次产业状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结合材料和图,回答问题乍得湖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水位常随季节变化,湖面伸缩性很大。它是一个国际湖泊,有3 000多万人靠乍得湖为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沿湖国家不仅利用湖区发展渔业、利用湖滨草原发展畜牧业,而且在湖滨地带

7、大规模开辟农田,引水灌溉,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了在干旱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水源,一些国家甚至在水源河上建坝截水。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乍得湖沿湖地区处于区域的哪个发展阶段?有哪些特点?答案阶段: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特点:大多数人从事渔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表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等。三、工业化阶段1.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2.经济特点: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思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加快,我国的城市大多处

8、于区域发展的什么阶段?答案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加快,表现为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且随着人口增长已出现部分城市化问题,因此属于工业化阶段。1.在上图中找到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答案它们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地形平坦开阔,附近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农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占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

9、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空间结构的变化:工业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匹兹堡)向四周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力推进。3.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我国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案西部地区存在的两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知识点拨1.工业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内部经济差异: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三次产业状况: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

10、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2.东北老工业基地区位优势、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项目内容区位优势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面临问题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振兴措施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优化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也要给予较大的支持东北地区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化

11、过程中,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企业步履维艰、经济效益严重下滑、改制困难等。为此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据此完成12题。1.东北原有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有良好的农业基础B.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D.河网密布,有十分便利的水运条件2.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和高效益的工业基地B.东北工业基地的工业特色是石化工业、大

12、型机械制造、纺织工业、汽车制造、森林工业较为发达C.东北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又邻近韩国、日本D.东北工业基地发展脱困的最主要障碍是政策问题答案1.C2.A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工业部门主要有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东北地区以重化学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种类多、数量大,且地区组合好。第2题,目前东北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和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在大型机

13、械制造、成套工业设备、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森林工业等方面,东北地区可作为全国的主要基地。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又邻近韩国、日本,并不与蒙古接壤。随着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利于其打破旧体制,寻求新的发展出路。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工业化阶段的相关知识四、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2.经济特点: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思考“我来到了外滩,非常惊讶,那浑浊而滔滔不绝的江水,怎么没有

14、筑坝?可是无数摩天大楼的气势却超过了长江三峡!黄浦江大桥如同钢铁蝙蝠飞翔在南浦,东方明珠塔在那里发笑,晚霞没有她绚丽!”文中描述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什么?答案短文描述了上海外滩繁华的景象,说明外滩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阅读教材P1112活动探究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2)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答案(1)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如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兴工业的冲击),也有内部原因(如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劳动力价格高、土地租金高、生产成本增加等),其本质是当地产业衰退和产业

15、结构老化。(2)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如地理位置、资源等)将不复存在,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知识点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特点(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2)内部经济差异:逐渐缩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3)三次产业状况: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4)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回答12题。1.下列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是()A.日本的九州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C.中国东北工业基地D.德国的鲁尔工业区2.某一地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等院校云集,则该地区应优先发展()A.资源密集型工业 B.劳动密集型工业C.资金密集型工业 D.技术密集型工业答案1.A2.D解析第1题,九州岛是日本的“硅岛”,属高新技术产业区。第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