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971033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期末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期末作业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报 告 人: 专 业: 学 号: 任课教师: 院 系: 完成时间: 2014.6.17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 名字 这是一本我比较喜欢读的书,想想这个学期我读6本书里,也只有对天真的人类学家,金翼,还有就是我的凉山兄弟读起来津津有味,根本停不下来。 从书中的内容,我可以看出作者的多么不易,要不是我之前在网上搜索了刘绍华的资料,在读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是一位女性写的。在天真的人类学家里,我就知道要在一个很偏远的地区进行田野活动是多么的困难,有亲人的担心,有同事的质疑,还有就是地方官员的阻止。当你正式进入当地进行调查时,你还要努力习惯当地的生

2、活习惯,打消当地人对你的敌意。这一切都实属不易,更何况是一位女性。 从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凉山州始终无法摆脱海洛因及爱滋犯滥的问题,是由历史背景所促成,进而在社会变迁中增强。十九世纪末,鸦片在中国广为流行;十九世纪后半叶,民众对鸦片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使得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也开始大量种植罂粟这个高利润的经济作物。清廷于一九六年开始禁鸦片,多数地区无法再继续种植,但偏远独立的诺苏山区,反而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而变得有利起来。因此,鸦片汉商在土司(统治者)与黑彝(贵族)的协助下,诺苏山区开始成为罂粟的种植地,而土司、黑彝等有钱地主则用鸦片与汉商交换白银、布匹、盐及其他日用品。吸鸦片在此时成了身

3、分地位的象徵,其后也在中国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展现代化时,成了年轻人成年礼的一部分。 当中国政府于一九五年代,展开史无前例的民族识别计划,将无数的少数民族由政府划界命名定案,而凉山的诺苏人就这样与云南、贵州其他较接近的族群,被整合分类为一个由国家创造的新兴民族彝族。作者所挑选的田野地昭觉县利姆乡,则是诺苏人口中的腹心地区,也就是保留最多诺苏主流文化的传统区域。当诺苏被迫从部落社会转型为现代化社会时,当年轻人将去城裡走一遭视为不可或缺的成年礼历程,但在城裡又因没有一技之长、与城裡的文化格格不入,而走向偷窃的犯罪之路,失风的被关,得手的拿著钱财却转向了毒品。在诺苏人的眼裡,吸毒是有办法的人才能

4、做的,没能吸毒是因为没钱。在一九九年代初期,诺苏青年初次接触海洛因时,他们称其为yeyi,这个字在诺苏族语裡最初意指鸦片烟。对于他们来说,两者除了时空有别、外观不同,鸦片和海洛因并无语义上的差别。在不少老一代的诺苏人眼裡,鸦片并非有害物质,甚至认为抽鸦片的习惯让他们维持健康活力。诺苏人对于yeyi的正面记忆,可能让年轻人因而对海洛因毫无防备,忽视它的成瘾效力,许多离乡背井,吃尽苦头的年轻人都藉由它来舒缓压力、止痛与助眠。海洛因取代了鸦片,成为年轻人之间展现时尚与社经能力的指标,而注射的方式又取代了吸食,成为荷包短缺者的选择,也让诺苏人无可避免地走向这条悲伤的路。 作者透过检视诺苏人过去半个多世

5、纪以来,如何参与国家加诸于他们身上的各式现代化计画的历程,来理解流行病爆发的曲折因果关系。她详细地记录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并藉由在地人的观点诠释诺苏文化与社会的角色,来理解诺苏青年在面对全球现代化的主流衝击时的行动与思想,并以此展现出诺苏人在面对国家策动的现代化政经变迁时,他们对其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的过程。而作者也在中文版序中提到,透过这本书,希望能够让读者明白诺苏是如何走到今日看似日益文明的汉化之途;让读者明白他们付出了多少生命转型的代价;让读者明白这个世纪的运作逻辑如何不利于边缘的独特性;让读者明白毋须恐惧、歧视凉山的诺苏人;让读者明白吸毒者、爱滋感染者的生命无奈与尊严需求

6、;让读者明白再边缘的年轻生命也有追求灿烂的渴望。杰克鸿飞的新浪博客里转载的文章,原文网址:http:/www.tiprc.org.tw/blog_wp/?p=5735 我们可以看出了诺苏族的无奈,他们面对国家的威严,也只能屈服,在他们的眼里看不出平等的意义。对于他们的艾滋标签,也引来了外来人们对当地的洗礼,当人们想风风火火的改造诺苏人时,却缺乏对当地的调查分析和灵活变通的方法,以及各方面复杂的因素而导致了改造的失败,只留下诺苏人麻木的心灵和改造失败的疤痕。 这就让我想起了现在很流行的下乡支教活动,年轻人和志愿者都渴望帮助乡里的孩子,改善生活,提高教育水平。但是他们更多都只是想体验这种帮助人的感

7、觉,他们没想过,在假期里下乡支教的时候,却是农耕最忙时,这时候学生们都要帮自己的家里干农活,哪有时间来听课,做活动游戏。但是这些他们都不知道,继而有更多的志愿者下乡支教,过了一两个月后,他们回到了城里,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却不知过后那些学生的家里忙得成什么样。如今,就我所在的乡里,对于大学生支教已嗤之以鼻,虽然不喜欢,但是政府同意,也不敢当面拒绝。话虽然说的有些偏激,但这些真的是个事实。 诺苏人的汉化,我想只是一个缩影,在此之前,我想有很多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与信仰,只是随着文化大革命和现代化之路而不断的消失。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国家在完成统一之后,得到的是民族之间更多的交流,地区之间

8、更长久的稳定,扫平了一些不稳定的分子。但是我们也失去了很多,为了奔向现代化,我们每年都在失去古老的建筑,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北京的胡同巷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江南水乡的古木楼也因为火灾隐患也不断拆掉,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混凝土仿真的建筑。我们一边在感叹因为现代化二失去了中国的特色文化,又一边不断因为崇拜国外一些建筑而嘲笑自己家乡的房屋很落伍陈旧,人都是这么的矛盾,就像围城里说的一样,外面的人想进入,而里面的人想出来。 这本书更让我感慨不已的是,本书的后记提到,利姆盆地就要拆建成开发区,在我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生活可以相对落后,但是他们还有自己的土地,还有自己的家园,只要有这些,

9、他们就能不断的进步,也许会衍生更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这都被征地破坏了。我们国家今年来不断的加大西部开发力度,为的就是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但是西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就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现在也不断的被开发,在开发途中,也纠纷颇多。就像我们那里的土地,原来是一块极为平坦的土地,土壤也十分的肥沃,很适合种植庄家作物。但是就是被建设开发区,而迁移村庄,把田地取而代之为水泥平地。政府人员以为拆掉的只是他们的房屋,但更重要的是,夺走了他们留给子孙的财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如今那些村民都住进了小区,但是村里的庙散了,过节的时候,谁能给他们一块净土祭祀他们的祖先和自然。当这些文化都消失的时候,谁还会去敬畏自然?我们在进行国家开发的时候,能否更注重对当地人民的尊重,国外尚能对一颗百年古树多花几千万改建道路,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加以珍惜?难道我们以后真的只能在博物馆和书上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这些都是我的个人目前想法,随着经历的增加和眼界的不断拓宽,我相信以后再读这书,会有更深的领悟。中西人类学经典选读的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民族文化,也让我学会从人文的角度,思考问题。这门课程活动很多,感觉很好玩,也增加了我们的互动,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代老师和助教的辛苦,在此道声感谢,以表达我对老师及助教的敬业及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