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958100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与杨修比较分析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诸亮与修比较分析摘要:诸亮与修同为三国时期重要谋士,年少富有才名,聪慧过人,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修恃才傲物,表现出名门望族知识分子的陋习,聪明过头反被聪明误,卷入皇室斗争漩涡,枉送性命。诸布衣出身,勤恳忠诚,极尽所能,为蜀汉终其一生。不仅得到氏的极度信赖,也备受当时朝臣和后人的敬仰。关键词:修;诸;聪明;截然不同;糊涂诸亮与修都是三国初创时期两个割据集团的重要谋士,他们在当代都是高级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都生长在汉末军阀频繁争斗的乱世,是两个处于相同历史条件下身份相同、地位相同的青年才俊,但是,在如何运用聪明才智的价值取向方面,他们同为聪明人,他们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截然不同,其

2、共同特点是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诸亮从207年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到219年十余年间一直是备的谋士,修在操身边近二十年也是幕僚谋士。诸亮当他只身从山野中走出,以布衣草民之身在二强的风口浪尖与天下英雄风云际会,就使备集团从“失众势寡无立锥之地”,屡战屡败、辗转迁徙,兵微将寡,先依操,再奔袁绍,后投表。面临覆灭的生死存亡之际,又逐渐转危为安,并因地制宜实现了联抗,火烧赤壁,大败操。继而又占据荆州,西取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而,诸亮功高不盖主,极尽君臣之礼仪,既不飞扬跋扈,又不存非分之想,只是尽忠职守,不仅君臣无猜,而且同僚不妒。修出身名门望族,有过人才智,因才思敏捷,

3、聪颖过人,为当时舌辨之士。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得到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的主薄,成为丞相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揣摩、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他生于乱世,自以为聪明,结果因聪明之误,成了王室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本文就他们同为谋士身份的十余年间作以比较。一、布衣诸诸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沂南县)人,生于公元181年,“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父亲诸珪曾任泰山郡丞,属地方官吏,他家不算是名门高第的上层士族,所以诸亮自称“臣本布衣”。他的童年,是在东汉末

4、年社会大动乱中度过的,父母去世后,家道中落、便随叔父诸玄颠沛流离投靠荆州牧表。坎坷的经历使诸亮从小就受到磨练,隐居隆中期间,他没有面壁苦读,而是广博多学,广结朋友,在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学到了大量的社会知识和工、农、医等济世救民的本领,博览群籍,涉猎了大量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拜师求教,接触了当时因避战乱汇聚到荆州的天下鸿儒才俊。交谈中,他们对国家的盛衰存亡,现实的利弊得失,古今成败的经验教训,个人的爱好志趣,纵横捭阖,侃侃而论。正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友们的启发与帮助下,年轻的诸亮很快解决了读书求知中的种种疑难,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社会知识,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表现出非凡的才识和敏锐的政

5、治眼光,并在胸中逐渐酝酿成熟,谋求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公元207年,诸亮27岁。当时,虽征战二十余年,但仍无立锥之地的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几次登门相请诸亮,期求共图大业,机遇终于等到了。在诸亮心中,备正是他要选择的明主,因为备也是一位胸怀重振社稷大志的英雄,他从镇压黄巾军起兵,转战南北,曾担任过牧、豫州牧等职,又有关、等熊虎之将,却因无足智多谋的良臣辅佐,屡战屡败,先后曾投靠过吕布、操和袁绍,后又南下荆州投靠表。在当时的群雄中,诸亮为什么要选择兵微将寡,尚无基业,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备?实际上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隆中,他对当时分霸天下的群雄都进行过详尽的分析,他认为,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6、”,实为国贼;权割据江东,属“窃命”之为,能用其才,但不能尽其才;表好谋无决,无四方之志;璋孱弱,难成大事。而备为帝室之胄,胸怀大志,“欲信大义于天下”,企望兴复汉室具有百折不挠的气概,且知人善任,又具济世之才,礼贤下士、仁厚爱人,身边已有一批文武人才,仍然思贤若渴,诚心求才,与自己有共同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备能屈尊枉驾,三顾茅庐,诚情可掬。因此,经过慎重观察,屡屡测验之后,诸亮深受感动,他不但将自己深思熟虑的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和盘托出,而且在交谈中,睿智的诸亮又以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家的缜密、军事家的果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总结历史,分析当时,预示未来制定了安邦定国,统一中原,兴复汉室

7、的战略方针,其中包含了政治、军事、政、外交等众多容,后人称为隆中对。备闯荡天下多年,始终未形成自己图霸天下的思维定势,诸亮的这番构思,高瞻远瞩,切中时弊,对备来说,无疑是拨云雾而见晴天。难怪他后来感慨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亮感备“三顾”之恩,顺天应时,毅然出山辅佐备以成大业。诸亮出山后,便积极为备集团在荆州的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出谋划策,他提出“游户自实”,使备的军事力量很快得到发展,“去梯求计”的谋略既保护了琦自身的安全,又为日后抗留下了忠实的盟友和有生力量。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备集团确实在隆中对战略计划的指导下迅速发展壮大。公元208年,操挥师南下,直取荆州,备兵败逃至夏口,在

8、此生死存亡之时,诸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说服权联抗,在赤壁大破军。至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在三国演义和戏曲中,描写诸亮在赤壁大战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绘声绘色,成功地表现出诸亮临危不乱、辩才无敌、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聪睿才智,赤壁之战不仅使备集团转危为安,又占领了长江以南的荆州四郡,取得了立足之地。备自任荆州牧,屯驻公安(今公安县),诸亮任军师中郎将。公元211年,备率军取益州,留诸亮、关羽等守荆州。公元214年,在备率军攻取益州受阻的情况下,诸亮和飞、云等率军从荆州溯江而上,分头平定益州诸郡县,和备一起包围了。数十天后,璋投降。随后又于219年助备夺取,

9、促成备设坛称王,到此已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攻取益州,是备在诸亮辅佐下拓展实力的又一重大进展,此时,诸亮在隆中对中为备规划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即“跨有荆益”已初步实现。二、天才修修,(公元175219年),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华阴东)人,后汉书卷五十四震列传第四十四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又有“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操主簿,用事氏”。因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为舌辨之士,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得到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的主薄,成为丞相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修的祖上历为汉代名门,祖先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

10、侯。高祖震、曾祖秉、祖父赐、父亲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声名显赫。高门望族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普遍的陋习,由于他骨子里的贵族气是他自高自傲,一味自负狂妄,他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据三国志书植传记载:“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当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事皆称意,自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上述记载说明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操不但欣赏修出众的才华,而且对其信任有加。任以总知外的主薄一职,自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看,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的,不然,不会把这个重要的职位交给他,不但朝中有很多人讨好巴结他,当时

11、连太子丕、植也要巴结他,可以想象修当时地位之重要,也可以证明修这个时候是深得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后汉书震列传注引典略说:“建安中,(修)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属主簿。”他从一个三百石低品秩官员,一下子成为等同二千石官员的丞相府主簿,可见操对他的赏识重用。正因如此,才导致自太子以下,都争着与修套近乎,不然无由出现本传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仪、丁廙兄弟与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

12、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植夺嫡。也就是说,好几次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修、丁仪、丁廙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修作为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植和丕的争夺对象了。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修的胃口,而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自冲死后,角逐最力者为丕、植兄弟。丕文武兼备,政治上很成熟,而植才思天成,天下共仰,。操一直在丕和四子植两人中犹豫不决难以选择。从文才方面看,他更喜欢植。由于植“善属文”,而“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

13、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操)特见宠爱”,武故事载令曰:“始都谓子建(即植),儿中最可定大事。”为此,身为植羽翼的修对主子可谓是尽心尽力。据世语载:“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操)意,豫作答数十余条,敕门下,都出心以次答。”又载:“太祖遣太子(丕)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出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修也是因羡慕植的才华,不自觉地陷入了这场兄弟之争,加入了植一党。植字子建,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人。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因而深得操器重,多次有望被确立为太子。但是,他那种文人气质所表现出来的“任性而为、浪漫不羁、不事雕励、

14、饮酒狎妓”,生活作风不够检点,又使操大为不满,曾多次对他严厉谴责。修也一心替植出谋划策,欲打败太子丕,成为皇位继承人。可惜植太不争气,只知沉湎于诗酒,因贵为王子又才华横溢,以为自己当太子作储君是迟早之事,也不引以为训,让操深感失望,出于家族整体利益和今后家天下的考虑,操的天平渐渐偏向了子桓,目光离开了子建。因而他几次有望被立为太子都“泡汤”了。纵观植的一生,的确可以算作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聪明早慧,英武干练,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几乎达到了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地步,他怀着一颗赤诚的诗心、一腔豪放的热情,想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施展他宏伟的美政理想和匡扶社稷抱负,但文人的天真、软弱、恃才傲物和优柔寡断的共

15、性决定了他最终只能失败,他的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命运也许是公平的,正是由于他的才华、他的身世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他的父亲操和做皇帝的兄长丕所望尘莫及的。而太子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所以“遂定为嗣”位之君。据后汉书震列传载:“后子修为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惮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操动容的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有感于彪的爱子之情;二是对杀修有那么一点后悔之意。且说操杀了修之后,还给修的父亲彪写了一封信,即与太尉彪书。在信中,操把杀修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还说修是咎由自取。“今军

16、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说修依仗父亲的权势,不遵守军令制度,还专门同他作对。又有“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意思是说,杀修是替彪清理门户。彪读后不禁心惊肉跳,只得违心地回答说:“相子之行,莫若其父,恒虑小儿必致倾败。足下恩怨,延罪至今,闻慰之日,心肠酷裂!”试想,不给你来个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这样,修之子器、准才有机会“知名于晋世”。与修同事的丁仪、丁廙兄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三国志载:“文帝(丕)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操想通过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彪收到操的来信,见爱子被诛杀,加上过去的恩怨,其悲伤痛切之情可以想象。但彪毕竟是一个老政治家了,他非常清醒,从信中看出了操的真实用意,那就是希望能够彼此修好,恩怨到此结束。彪也清楚,从古至今,因参与王室夺嫡之争而被灭族的不在少数,氏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