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45957049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X 页数:89 大小:56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邵阳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9 古诗文阅读(共89张PPT)(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9 古诗文阅读,邵阳考什么,【乙】 三闾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三闾(l)祠:位于湖南汩罗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岁时:节令,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糟枥之间: (2)是马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湘兰沅芷年年绿:,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这,通晓,明白,变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如“是”在文中是“这”的意思;“绿”在诗中是形容词作动词,是“变绿”的意思,2.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都不可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被放逐就能消除亡国之恨吗?每到年节,楚地的人们仍要祭祀屈原表达哀思,【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正确理解句中的关键词,然后再根据语境调整句子,做到准确通顺,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平 江 远 山 极 目 回,【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朗读停顿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

3、,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停顿,/,/,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是: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首先要判断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是典型的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式A.省略句;B判断句,有“者也”标志性词语;C.被动句,“见”表被动;D.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与D项都

4、是倒装句式,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或对仗)的修辞手法,触景兴怀,联想起屈原因谗言所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劝勉与同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首先指出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这是一首律诗,使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触景兴怀,诗人自然地联想起屈原的平生遭遇,屈原是光明正直心存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人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诗人并未直接抒写对屈原悲剧人生的同情嗟叹,却转而生发出“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

5、”的议论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选文原话回答),而伯乐不常有(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未有庸人不忌才(或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甲文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个,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也指出了正是因为“而伯乐不常有”,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6、枥之间”的遭遇,使千里马终被埋没摧残乙文中颔联在首联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议论,揭示了屈原被放逐的原因在于奸人谗佞,即“未有庸人不忌才”,【乙文参考译文】把远眺辽阔山河的视线收了回来,祭奠三闯大夫沉寂的古祠背城而开别埋怨当时无人了解你的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人不忌贤妒才被放逐就能消除亡国之恨吗?每到年节,楚地的人们仍要祭祀屈原表达哀思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样题2(2018邵阳)古诗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 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

7、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8、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意:意志,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静以修身: (4)悲守穷庐:,遇到,正好碰到,奔走效劳,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如本题中的“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驱驰”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是“奔走效劳”的意思,2.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

9、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任命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办法使学习有所成就,【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第(1)句中的“于败军际奉命”几个词是关键点;第(2)句中的“无以广成”是关键点,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 (2)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1)句为状语后置句,“以”是标志,应该在“以”前停顿(2)“则”是表转折的关联词,应该在“则”前停顿,/,/

10、,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诫子书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淡泊宁静,最忌懈怠险躁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

11、的深刻道理据此,C项中“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望其淡泊明志”,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字词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的答题格式是: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根据题目要求,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近即可,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

12、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品质: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国,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启示: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概述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可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还可以根据平时对诸葛亮的了解进行概括他的品质主要有: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知恩图报以天下为己任赏罚分明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修养读书忠诚爱国等方面来谈启示,【乙文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宁静专一用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节俭用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内

13、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没办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没办法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驰,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此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备考全攻略,一、文言文阅读的常见考点讲解,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一般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而且多是课内文言文中接触过的,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

14、,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技巧:,技巧一:课文迁移法(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文阅读。如解释“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一句中的“过”字,如果联想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过”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字的意思,译为“有过错(或犯错误)”。,技巧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几欲先走”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中的“走”来理解,译为“跑”。,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

15、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对“乃时吞纸以实腹”中“时”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时”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时间、时常、时候通过筛选大家不难确定“时常”这个意思。 技巧四:语境推断法。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技巧五: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义。,技巧六:对

16、句判断法。 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句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因“腰”与“戴”对应,我们就可判断“腰”在此处应为动词,解释为“在腰间佩戴”。,技巧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的意思;“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的意思,如“绝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就是“极点”或“极”的意思。,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读、文言句式和特殊句子的一种方式。翻译文言文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通畅,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1.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