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语文试题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890816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 80 分 (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 题。 (18 分) 开放的恐惧 如果说有一种恐惧来自开放,那么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是保守分子的反应。对开放 的恐惧显然是极端无自信的虚弱表现,但是,我在这里竭力要表达的恐惧是另外一层含义: 即力主开放者在开放来临之后的恐惧,就像一个自由斗士所争取来的自由,反而使他陷于新 的困惑与痛苦中。人是常常为自己招来魔鬼的,关于这点我们从儿童故事里就已知道了。一 个整天关在屋子里的孩子老是想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到河里去游泳, 后来他偷偷地来到森林 与河边, 却遭遇了狼和水妖。结果, 这个孩子就回到家,在写着狼的故事和水妖的故事的童 话

2、里安全地幻想,他再不愿真的碰见它们了。 开放的恐惧是一种没有托辞的恐惧。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为自己的无能 进行辩解, 他可以把一切归咎于外在的禁锢,个人就不承担什么责任了。但是开放却让这种 推托显得滑稽,因为,你的无能只是你的无能所致,除此你没别的理由,你的一切弱点不是 暴露无遗了吗? 开放的恐惧是一种参照系太多的恐惧。在单一的社会中,人们会很方便地找到现成 的原则、 方式和楷模,在某种强制和规定之下,他们的个人能动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他们生 活得太一致太统一,可是这不是他们的愿望,这绝对不是他们的事。但是开放却把人们赶到 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中间,让他们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无所适从。人们开

3、始有了很高的欲望, 不过这欲望并非是容易满足的,于是他们反而有了受挫感,这受挫感又是不能归咎于外部的。 开放的恐惧又是一种无人响应的恐惧。在取向统一的社会里,见解是有普遍性的, 对普遍见解的不满也是普遍的专断和反专断,一种声音和反对一种声音,都构成了这个 社会思想冲突的两极,这两极都会有相当的响应者。开放社会却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多极的 世界,多极的世界就是一个分层世界,一个社团世界,一个圈子世界,一个俱乐部世界,一 个个人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除了极少数重大问题,绝大多数的事物和见解只和一部分人 发生关系,甚至,只和自己发生关系。这样,你若不能引起人们响应,你的声音被其他声音 淹没掉,也只是

4、你自己的事,你根本怨不了谁。 开放的恐惧归根到底是自由的恐惧,正是自由把人置于一个没有依赖也没退路的世 界当中,由人自己把自己带向未来。我们不妨想一下,在这种孤境里我们能战胜恐惧吗? 但是恐惧恰好是开放社会和自由人的基本特征,恐惧考验我们是否有资格生存在开 放社会, 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将适应这种不找托辞的生活方式,我们将 ,我们将 (2) ,最后,我们将在自由选择中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 2 没有恐惧的人不配为人。在迎接开放的同时我们也迎接了魔鬼恐惧。这个现代 的梅菲斯特 把我们带出了伊甸园,我们看到阳光的时候也看到了黑暗。从今往后,恐惧将 伴随着我们的自由的一生。我们不能像那个孩子

5、,仅通过书本来做自由之梦。 【注】梅菲斯特:歌德浮士德中魔鬼的名字(Mephisto)。 1. 第段中用孩子的故事要阐述的现象是 。(2 分) 2. 第段中的“参照系”是指 。(2 分) 3. 分析第段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2 分) 4. 关于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所说恐惧是开放者面对开放而产生的新的困惑与痛苦。 B. 开放让人无法推托个人的责任从而暴露自己的弱点与无能。 C. 欲望让人无所适从,是因为开放让个人的能动起不了作用。 D. 多极社会造就见解多元存在与无人呼应,形成了人的孤境。 5. 根据段的内容,完成第段空格处填写,要求上下呼应、语义连贯。(4 分) (1

6、) (2) 6. 本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请就此做具体分析。(5 分) (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 题。 (19 分) 梵高的坟茔 3 范曾 冬天来到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更是一片冬天的萧瑟。 我们驱车向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和饥俄。欧 维尔城镇上的一间小客栈,是梵高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居停。一间六平方米的客房,没有窗 户,只有大可盈尺的一扇天窗;也没有壁柜,阴暗而潮湿,住着绝境中的梵高。屋中只能放 置一张小床和一张破椅,他根本无法在室内作画。于是苍苍穹庐、恢恢大地便是他

7、的画室。 他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 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然而我不知道有哪一位画家能像梵高画得那么动情、那么执着、 那么 令人神往。 看他所画粗陶或大瓷杯中插的野地摘来的向日葵和蓝色野花,那向日葵像燃烧的 一把火, 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 空间的分布无与伦比的精审。这些作品不仅充盈着天地的元气,甚或可以说是神灵赋予梵高 超人的表现力,那岂仅仅是梵高依物描像,那是他在倾诉爱情,爱情就是艺术家的神灵。梵 高的情人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

8、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 正如罗曼罗兰说:“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 什么是澹泊。”澹泊者,明于心而澹于欲,清于志而寡于营也。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裸女模 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 “令 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没有钱雇模特儿,他只好对着镜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画自 画像。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 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梵高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空阔的气 势和才力俯瞰当代、睥睨千秋,从

9、而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他有着崭新的、惊 世骇俗的、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有着颤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这种画风 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乃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永恒 的、不易解的谜。 然而当时在巴黎已渐渐成气候的雷诺阿、莫奈、莫利索的拍卖会,也累遭败绩,引 起了一阵阵布尔乔亚们的嘲笑、评论家们的诟骂。人们根本不知道梵高,他连被人嘲笑诟骂 的资格也没有。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阴湿 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窖,那是与死比邻的生。 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 梵高拿

10、起了手枪,走到草坪, 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个不平的社会用生命 做一次壮烈的抗议。然而他没有倒下,一路流淌着鲜血回到他的卧室,他呻吟、流泪,无法 说话, 只有一声声悲惨的呻吟 。据说天鹅之死都选择朝暾初上的清晨, 它如泣如诉如怨如慕 4 的吟哦, 向自己曾用美奂的羽翼装点的自然告别。而梵高, 这一百年后将用他无量光焰烛照 浑浊世界的伟大天才,弥留之际的歌却这般凄厉惨烈。他死在深爱他的弟弟德奥的怀抱中。 在他遗体旁的只有他的好朋友,贫穷的医生加歇和画家歇尔启格。神父拒绝为自杀者作弥撒, 甚至教堂也不给灵车送葬,只有在附近的梅里小镇借来一辆破旧的灵车,将梵高遣体送到墓 地。 今天,所

11、有的雄伟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兰西都争称梵 高是他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巍然耸立着他的纪念馆。 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在梵高死的前一年,他画了一张世称没有胡须的梵高。 当今天这幅 没有胡须的梵高在克里斯蒂拍卖行被那些富商大贾竞相投标、最后以七千一 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梵高的坟茔,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 碑,方身圆顶, 没有任何纹饰, 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是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 比起公墓的所有墓室都寒酸而简陋。没有比冬天于公墓凭吊更使人凄恻的了。然而梵高墓上 的碧

12、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而告慰梵高之灵于九泉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 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 一位英国无名的旅游者在一张纸上画着欧维尔教堂和 梵高的像,他写道:“感谢您对绘画的挚爱,您的画使我有勇气走向完美的人生。”而一位 儿童献上的是一束麦穗和几朵野花,他知道梵高生前酷爱这里的麦田和野草闲花,正是这些 平凡的事物,点燃着梵高热烈的、不息的艺术之火。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 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药,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选自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7. 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2 分) 8. 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 分) 9.

13、 简析第段中加点词“呻吟”的精妙之处。(3 分) 10.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段中“六平方米”、“大不盈尺”、“只能”等词突出了梵高居住环境的逼仄、 阴暗。 B.第段中“绝境”在本文中既指梵高的物质绝境,也指其艺术在当时不为人理解的精 神绝境。 5 C.第段引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强调贫穷虽然伤害了梵高,但是梵高却未曾放弃自己 的追求。 D.第段画线句的意思是梵高的坟茔远离都市喧嚣、无人打扰,因而能够享受这宁静与 芬芳。 11. 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结合文本进行赏析。(3 分) 12. 第段最后作者由眼前梵高坟茔上的鲜花联想到鲁迅小说药的结尾,你觉得这样的 结

14、尾好吗?为什么?(5分) 【注】药结尾:这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 零星开着 ( 三) 默写。 (6 分) 【任选 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 6空评分】 13.(1) 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2)都门帐饮无绪,兰舟催发。 ( 柳永雨霖铃) (3)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4) ,恶乎成名? ( 论语七则) (5)胡未灭,泪空流。 ( 陆游诉衷情) (6)尽信书,。( 孟子 ) (7)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8)十分秋色无人管,。 ( 黄庚江村即事

15、) (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 题。 (8 分) 6 十月朔日咏桂 (清 ) 曾纪泽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14. 在这首律诗颔联的内填入恰当的字。(1 分) 15. 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借桂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B.颔联即物写景,用比拟手法描写桂树花叶。 C.颈联写桂与残菊、老梅相比,都更胜一筹。 D.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意味隽永。 16. 作品尾联借物抒怀,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

16、-21 题。 (17 分) 王忠嗣,华州郑人。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 竭中国力以幸功名。”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 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 董延 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 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 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馋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 祸矣。”忠嗣曰:“吾固审 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延光过期不克,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