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72842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2020年整理).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一) 、研究背景和现状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 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 “观乎人文,天下化 成” 。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 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 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 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 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 “面对 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

2、昂扬向上的 精神状态。 ” 传统文化, 是民族的符号, 尤其是我们这样一 个 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 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 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 感。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 强烈,神州大地,各种传统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 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 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 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 2 国文化 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 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

3、他文明接轨。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 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 写,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 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 ,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 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 (二) 、概念界定与解读 研究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小 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 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相统一、融合,探求新时代中华传统 文化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途径。让学 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及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自

4、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 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并且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 者和传播者。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 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 教师;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 平,使大家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 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整理出与课题配套的校本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3 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 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本课题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

5、,从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 边研究、边实践,并以具体实践为主体。首先,进行在学生 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 (现状分析、 成因、 对策等) ;其次,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 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 再次, 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对新教材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弘扬;品味和积 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活动方案,为 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 和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在周至县第二中学中进行的,实施 范围较

6、小,本课题认为通过在我校内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具有 普遍性和代表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适应其他学校。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从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为 基础,边研究、边实践,并以具体实践为主体。 (1)进行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 (现状分析、成因、对策等) 。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讨 论为辅。问卷内容: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 4 息的差异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第二被调查者对传统 文化的态度;第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实际情况。问 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 依据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这些处理进行

7、描 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逻辑思辨和 推理,强调价值判断和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定性 研究的特征。 (2)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 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三人行,必 有我师。 闭门造车永远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 在此部分, 主要以相关的论文和课题为主体,提炼、借鉴其中与本课题 相适应的部分,并加以实践、验证。 (3)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诸如忠、孝、仁、义、礼、 智、信、温、良、谦、恭、俭、让以及励志、创新、发明等, 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开发学生情商、智商,挖掘潜质,培

8、养 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4)发掘、研究、弘扬秦晋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 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 礼仪、 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 比如岭南文化、 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 5 域文化类型。 ”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 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 (5)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教材。本课程 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 合我省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

9、感熏 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6)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 涅,与之俱黑” 。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 “碎片”是环境 文化的元件。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 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在学校的墙面 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中国的 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里面可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 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室里面的墙 壁上面可以张贴些传统文化的句子,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 出无限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 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 (7)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 将之应用于现实,而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试验田,不仅可以检 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效果的不 二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