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859906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高校发展学习材料(20160105)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6年1月5日,转型问题,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 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转型是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想、模式的调整,不是职业院校的升格,不是挂牌,不是更名。 转型要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要积极稳妥推进,不搞一阵风。 2015年印发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1月

2、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转型问题,2013年初,教育部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 “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支持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人才,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人才结构。 2013年6月28日, 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2013年下半年至今,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都陆续开始研究、探索转型发展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探索: 2008年,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 2011年,G8联盟(常熟理工、湖南理工、厦门理工、南阳理

3、工) 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 沿海高校联盟 2014年,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转型问题,一、为什么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 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 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 养,以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既要培养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更要培养数以 千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为什么转?,(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看 我国高校规模 截止到2014年7月底,

4、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919所; 高职高专院校1327所; 独立学院282所; 高校总数2246所(不含独立学院); 2528所(含独立学院)。,普通本科高校结构(919所) 其中: 重点本科高校:112所 (211院校/985院校) 新建本科高校:394所 其它本科高校:413所,一、为什么转?,一、为什么转?,全国919所本科高校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 怎样适应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807所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394所新建本科高校 怎样找准自己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怎样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一、为什么转?,(三)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5、看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697万人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29万人 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49万人 从高校毕业生去向看几个比例关系: 7:3关系 1:9关系 2:8关系,一、为什么转?,“ 7 :3” 与 “1 :9” 现象 中国科技大学20092011年毕业生去向:,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去向: 70%左右继续深造(读研),其中20%左右出国深造 30%左右直接就业 老本科(1999年前)高校毕业生去向: 20%50%左右继续深造,80%50%左右直接就业 新建本科(1999年后)高校毕业生去向: 10%左右继续深造,90%左右直接就业,一、为什么转?,一、为什么转?, 德国人才培养的

6、2:8关系 从德国人才培养的经验看,20%为研究型人才培养,80%为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2:8关系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29万人 按2:8比例,近146万研究型人才,何处就业? 中国社会发展到底需要多少科学家? 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49万人,一、为什么转?, 部分高职高专“注册入学”; 部分高校仅完成招生计划的50%左右。 “生源危机”倒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寻找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改变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格局。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其人才培养规格是不一样的; 不

7、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二、转什么?,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是否应该重复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轨迹?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地方区域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怎样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转定位、转路径、转方向、转模式,(一)转定位 高等学校四大职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 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 研究型、应用型 要准确定位,首先要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 我校的办学定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性、开放性,二、转什么

8、?,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研究 三个区别: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 与高职高专的区别; 与培训机构的区别。 地方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需求。 开放式: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在许多地方,最好的设备不在学校,在企业;最好的工艺不在学校,在 企业;最好的技术不在学校,在企业。,二、转什么?,二、转什么?,学校性质定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定位: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 就业定位: 面向行业、面向产业、面向地方

9、,(二)转路径 定位明确了,还需要有清晰的发展路径 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限卓越。 走他人没有走过的路、走他人刚刚开始走的路 相同区域做唯一; 相同区域做第一。,二、转什么?,(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搬”来的。老高校(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不一定适合新建本科高校。 同样的专业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不同。 同样的课程设置,不同高校的教材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不一定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三、怎么转?,从生源素质看: 生源素质差异大: 一本、二本、三本学生的差异,并不仅仅是高考分数的差异, 还有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

10、差异。 三本学生的特点:基础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学习动 和兴趣不足, 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部分学生是被父母“逼进”学校的, 从而“倒逼”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三、怎么转?, 从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看 学术型人才培养知识逻辑体系学科导向注重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宽厚的理论基础。 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逻辑体系专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础理论知识不可少,但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术型人才: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三、怎样转?,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研究型本科人才的区别是什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是什么? 用该方案能否培养

11、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宽口径、厚基础:对于新建本科高校可行吗?不一定! 三种能力培养:知识更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老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新三中心”:学生学习、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三、怎样转?,地方本科高校“三特”问题 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自问:专业有特点吗?培养的学生有特长吗?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必要的本科底蕴 较强的应用能力 明显的专业特长 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怎么转?,三、怎样转?,(二)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元素,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 一个

12、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征,就是是独立的课程设置。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质上就是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 课程内容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能否支撑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将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构件,我们抓专业建设,抓人才培养,重点要抓好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建设这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消费大学课程的过程”。,课程改革 从某种角度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开始。 最重要的是课程,最难的是教师,最受益的是学生。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要讲什么,而是按照培养目标,学生需要

13、学什么。 许多教师的难处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讲了很多年,现在突然要改变,太 难!有的教师有能力改,有的教师还不具备改的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查重、整合、优化、趋新 以课程建设为龙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三、怎样转?, 在内涵建设中,课程建设是改革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也是教学评估的关注点 再先进的理念、再漂亮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不改,效果就很难实现。 如何做强化核心课程、删除无用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的课程。 什么是核心课程? 什么是好课程?“有意义、有意思” 开发新课程:工艺在变、技术在变,如果课程内容不变,等于用昨天的技 术培养明天的人才。,三、怎样转?,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专

14、业课实用: 增加选修课,改革基础课,开设专业导论课。 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与专业特色形成的同时,也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时。 实践课时:不低于30%。 问题:学时有了,怎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达到预期效果?,三、怎样转?,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技能培训班; 奠定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是根本。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高职人才培养也有明显的区别; 可以借鉴,但不能混同。 课程内容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吗? 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员工培训。 实践课程并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怎样提高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三、怎样转?,

15、模块化结构:灵活性、相对独立性,有效衔接性 选修课模块化: 专业方向模块化: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经济、管理、文秘方向 把有效学分用在“刀刃”上,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需求; 如:学分模块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培养:就业口径更宽、适应性更强 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三、怎样转?,三、怎样转?,(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实效性: 公共课、基础课所用教材也许变化不大,但一些专业课教材则滞后明显。 统编教材的适应性: 不一定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校本教材建设: 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