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85923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系统,1,概 述,消化系统组成: 消 化 管 消化腺,2,3,4,消化管 消化管各段的解剖-口腔,5,6,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牙,牙,7,牙的形态和构造 牙周组织,8,口腔腺(唾液腺) 作用:湿润口腔粘膜,帮助消化等 1、腮腺 2、下颌下腺 3、舌下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9,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10,咽,11,食管,位置:上接咽部 下连胃部,12,13,三个狭窄: 咽与食管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 食管裂孔处,14,(一)位置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二)形态和分部 两壁:前壁、后壁 两口:贲门、幽门 两缘:胃大弯 胃

2、小弯 分部:贲门部、胃底、 胃体、幽门部,胃,15,胃的毗邻,16,(三)胃的微细结构 胃壁由 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 浆膜四层构成。,17,粘膜 形成许多皱襞,表面有胃小凹,胃小凹有胃腺开口,胃小凹,胃底腺,18,胃底腺的细胞 1)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 2)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 3)颈黏液细胞 4)未分化细胞,19,肌层 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纵形,中层环形,内层斜行,其中环形肌最发达,在幽门处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20,胃两口、两壁、两缘、四部,21,小肠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22,大肠,成人长1.5m,包括: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3、 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23,盲肠(68cm) 位于右髂窝 回盲瓣:控制流速,防止逆流,24,阑尾(68cm) 1、阑尾根部体表投影: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 2、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 中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方法,25,结肠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结肠肝曲(右曲)、结肠脾曲(左曲),26,直肠( 1014cm) 弯曲: 矢状面骶曲、会阴曲 冠状面三个弯曲 直肠壶腹 直肠横襞,27,肛管(34cm) 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肛皮线)、肛梳(痔环) 白线(肛门内、外括约肌分界),齿状线:肛柱下端和肛瓣边缘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其上

4、、下的动脉供应、静脉回流和神经支配及胚胎来源都不同。,28,大肠 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29,消化腺,组成:肝、胰、大唾液腺、 胃腺、肠腺。 功能:分泌消化液, 参与食物的消化。,30,肝 人体最大的腺体,肝的功能 1.分泌胆汁,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具有代谢、解毒(生物转化)、防御等功能。,31,肝一般形态,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器官。肝上面隆凸,为膈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肝下面凹陷,与腹腔脏器接触,为脏面。,32,肝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 上区,小部份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体表投影如图:,33,肝的形态:,二面: 膈面以镰状韧带分成左叶和

5、右叶 脏面以H形的沟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和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 二缘: 前缘、后缘,镰状韧带,肝门,34,肝外胆道,1.胆囊 位置: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处。 形态:分底、体、颈、管 功能:贮存和浓缩胆汁,35,肝外胆道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和胆囊管、 胆总管 *胆囊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和肝脏面共同围成的三角区。胆囊动脉常经此三角。,36,胆汁的排出途径,肝分泌胆汁 肝左、右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囊(贮存、浓缩) 胆囊管 胆总管 肝胰壶腹 十二指肠,37,胰 人体第二大消化腺,胰的位置和形态 位

6、置:胃后方、横卧在第1、2腰椎前方的腹后壁 形态:狭长,分头(钩突)、体、尾三部 结构:实质内有胰管,与胆总 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 于十二指肠大乳头,38,胰的微细结构(胰腺功能) 1.外分泌部,分泌消化液; 2.内分泌部(胰岛),分泌激素,调节糖代谢。 A细胞-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 B细胞-胰岛素 (降低血糖) D细胞-生长抑素 (抑制A,B细胞) PP细胞-胰多肽 (抑制胃肠运动,胰液 分泌及胆囊收缩),39,消化与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40,消化口腔内

7、消化,一、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二、 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41,胃内消化,胃液成分和作用 pH0.91.5,无色,分泌量 约1.52.5L/天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42,胃的运动 (1)胃的运动形式:三种 1)容受性舒张 2)紧张性收缩 3)蠕动 (2)胃排空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一般需4-6h。 (3)呕吐,43,胃蠕动(gastic peristalsis),44,小肠内消化,小肠是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化学性消化: 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参与 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45,1. 胰液的分泌和作用 (1)碳酸氢盐: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

8、;为小肠内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PH值环境 (2)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2. 胆汁的分泌和作用 成份:水、无机盐、胆盐、胆固醇、胆汁酸、胆色素 注意:胆汁能帮助消化,但不含消化酶 作用: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3. 小肠液的分泌和作用 (1)稀释消化产物,保护肠粘膜。 (2)各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食物。 (3)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46,4. 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1)使食靡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2)增加食靡与肠粘膜的接触 3)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3)

9、蠕动:将食糜向前推进一步,47,小肠的分节运动,48,小肠的蠕动,49,大肠的功能,1.大肠液的分泌及作用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黏膜、润滑粪便 2.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1)酵解未消化的糖、脂肪;腐败蛋白质。 (2)合成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K。 3.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运动少而慢 食物残渣停留长(10H); 大肠的内容物经水分的吸收和细菌的发酵与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 排便反射,50,吸收,(一)吸收的部位: 1、口腔:吸收某些药物 2、食管:基本不吸收 3、胃: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 4、小肠:食物的主要吸收场所 5、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51,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葡萄糖-主动转运入血(与钠离子协同转运) 蛋白质:氨基酸-主动转运入血 脂肪:+胆盐乳糜微粒-入淋巴 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才能吸收入淋巴,胆盐和食物中的 脂肪、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的吸收。,52,水:顺着渗透压梯度被动吸收。 无机盐: 1)钠:主动吸收 2)铁:食物中的三价铁不易吸收,二价铁容易吸收,维生素C、胃液中的盐酸可促进铁的吸收。 3)钙:维生素D和胃酸能促进钙的吸收,磷酸盐和草酸盐影响钙的吸收 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易化扩散 脂溶性维生素-胆盐协助,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