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857152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冯邦彦教授 2009年9月20日,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三、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 四、纲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对外开发,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1980年批准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将广州、汕头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5年将珠江三角洲列为经济开放区。,一、

2、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2、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划的演变 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珠江三角洲地区(Pearl River Delta,PRD)辟为经济开放区,其范围包括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四市,以及番禺、增城、南海、顺德、高明、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宝安和斗门12县; 1994年10月,广东提出“珠三角经济区”概念,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惠州(市区、惠阳、惠东、博罗)和肇庆(市区、高要、四会);总土地面积4.16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的23.4%;总人口(户籍人口)2056万人,占全省的31.2%。,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3、珠三角经

3、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包干”政策,赋予广东很大的地方自主权,使广东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改革和发展经济,广东省政府又把财政任务连同事权、财权都层层向下分解,以调动所辖各县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借助行政、经济力量,调动区域内人、财、物力,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兴办经济实体经济。起飞初期,广东地方政府支持发展生产性投资,规划和兴建各种开发区,80年代中后期则集中精力发展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等基础产业。地方政府主导对推动珠三角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2)对外开放发展外向经济

4、 以人均GDP比较, 198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约为750元左右,而香港1981年已达28858港元,即使按当年国内与美元的官方汇率折算,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也只有500美元左右,与香港按当地汇率折算的人均GDP约3700美元之间,仍相差了7倍多。 广东率先开放,使港澳资本连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管理等,借两地落差形成的势能,大规模向珠三角转移,并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广东转移。开始以“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是“三资企业”为载体,使珠三角实现工业化。,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3)形成以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组织 珠江三角

5、洲发达的农业生产,使农村经济力量增强,农民生活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客观上为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珠三角的工业化是从农村开始的,首先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是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又一典型特征。珠三角乡镇利用原有社队企业、乡镇组织,开展“三来一补”业务,与港澳台商、外商合资合作开办企业,引进外来技术、管理方法等等,按市场导向原则对原有的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形成以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创新带动的发展战略。,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4)市场经济发育程度高 主要体现为内外联动、多层结合、以外为主、双向接轨的市场化发展过程。

6、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叫做“中间突破、带动两头、形成整体”,指从以开放价格为突破口的市场体系入手,推动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超常的经济社会发展 1979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和“香港因素”的推动下,广东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80年至2005年的25年间,广东省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3%,其中珠三角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6%,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 ,也超过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 2005年,广东省GDP达21701亿元,人均GDPD达2938美元,其中,珠三角地区接近6000美元。,二、“十五

7、”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从1980年的33.2:41.1:25.7调整为2005年的6.3:49.5:44.2,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结构 形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业设备、石油化工、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9大支柱产业; 重工业化和信息化倾向明显:广东的汽车、石化等重大项目推进迅速,重工业与轻工业比重从1990年的32.47:67.53到2004年的56.04:43.96,2002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 资本技术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明显: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超过1万亿元

8、,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30%左右。,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布局 广州、佛山中部都市区,是金融、物流服务中心,汽车、装备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以深圳为核心,包括东莞、惠州的东岸都市区,形成香港-深圳-东莞-惠州经济走廊,成为轻型制造业和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业基地; 西岸都市区,包括珠海、江门、中山等,以家电、机械加工为主导,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依托,早期的发展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内生性集和进口替代为主。,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产业集聚 专业镇体系:珠三角已形成一定

9、规模的专业产业区有30多个,在区内400多个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1/4,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的特点: 顺德容桂镇:广东最大的电器教学生产基地; 东莞石碣、清溪镇:中小电子企业集群 中山古镇:灯饰销售额占全国50%; 东莞虎门镇:服装产量连续7年居全国乡镇前茅。,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恢复时期(1979-1992年):城市数量从改革开放前的5个增至12个,建制镇增至374个,非农人口比重从26.7%提高到37.2%。 第二阶段:加速发展时期(1992-1999年):城市数量从12个增至25个,建制镇一度增至420多个,非农人口比重上升

10、至47.6%。 第三阶段:平稳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根据新的城乡划分统计标准市镇人口比重,珠三角已达到72.7%,接近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GNP 4,870美元)77%的城市化水平。,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与广东及全国城镇化进程比较,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十五”时期广东经济提前完成了计划指标和预期任务: 总量与规模指标 年均增长 13% (计划指标9.5%) GDP总量 21701亿元人民币 人均GDP 2938美元 质量与结构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 6.3:49.5:44.2 城市化率 57% 技术进步贡献率 48

11、%(中国总水平30%) 轻重工业比例 44:56,二、“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广东目前已经有多项指标排列全国第一的地位 经济总量(1/9) 出口总量 (1/3) 高科技产品出口 (40%) 财政收入 (1/7) 工业增加值总量 (1/8),第三产业增加值 (1/7) 吸收外资总额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 居民存款余额 (1/7) 专利申报授权数 (1/5),“十一五”时期(2006-2007)发展概况,2007年,广东GDP突破3万亿元,达30673.71亿元,比2005年增长41%,占全国比重从2002年的1/9提高至1/8,已经连续23年位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继先后

12、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之后,又超过台湾。 2007年广东人均GDP达27872元(2000年价格),是2000年的2.2倍;按常住人口计算突破4000美元,达4273美元。全面实现小康程度由2000年的40.5%上升为88.7%(标准值:2020年超过31432元)。 2007年,广州GDP超过7000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3位。,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1、对“十五”时期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 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 高投入:以东莞20多年的投资与GDP增长之比为8.95:1 高消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耗5.1万亩土地 高污染:污染造成损耗占每年G

13、DP总量的10%以上 低效益:广东经济的外向性质使效益水平更为低下 “十五”时期, 广东通过经济的重化化,跨越了人均3000美元的关口。但是,按照目前的增长方式,广东是否能够跨过人均5000与10000美元的关口?事实上,不仅目前的增长方式不具可持续性,即使按照发达国家的消耗标准,中国的工业化也是全球不能负担的。,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结构性问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量的土地消耗:1990-2002年,广东省减少耕地35.8万公顷,年均减少2.98万公顷,其中,1990-1996年年均减少3.74万公顷; 能源危机:2005年广东电力缺口达600万千瓦以上,占电力总需求的1

14、3.3%,广州、佛山、东莞、珠海相继出现“开四停三”; 劳动力供应短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广东省人口总数的近30%,其“户籍”在外省,规模超过2600万,其中95%以上是劳动力人口。其中,珠三角每年的流动人口在1500万以上,但2005年以来,劳工短缺日益突出,每年约在200万左右。,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结构性问题:低级化的产业结构 “低技术陷井”:珠三角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制造业产品价值增值周期中增值幅度最小的“中间加工”阶段,一般估计不到全部增值的5%,包括所谓高技术行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是珠三角主要工业利润部门,明显缺乏核心技术; 产业升级转

15、型缓慢:这类部门在珠三角发展了20年之后,仍然没有出现向其他地区大规模转移的明显趋势,而在亚洲“四小龙”仅延续了15-20年。,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结构性问题:日趋严重的二元社会结构 庞大的外来人口延缓产业升级转型; 庞大的外来人口聚居城市的棚屋区,孕育了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广州,外来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44%,佛山占45.5%,珠海占55%,而东莞的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3.6倍,深圳为3.9倍(上海只占19.6%)。,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广东的环境质量迅速下降。酸雨污染、尘类污染和机动车排气型污染问题较为突

16、出。全省降水年均值达4.63-4.96,酸雨频率接近50%,每年因酸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0亿元左右,占全省国土面积63%的17个市已划为酸雨控制区,成为我国酸雨污染较重的省份之一。水污染问题突出,饮用水源受到威胁,生态环境的损害与破坏仍然严重。 值得重视的,近年来随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西、粤东和粤北的转移,这种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正有从珠三角向全省扩展的趋势。,广东经济增长的五大深层次矛盾,(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服务业发展滞后,2007年服务业比重,(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制造业总体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工业增加值率较为低下: 2006年,广东工业增加值率为26.37,低于全国28.77%的水平,劳动生产率较为低下:,(2)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不相称,目前,广东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占70%以上,核心技术和自主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