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585453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认知心理学ppt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心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与行为主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一、社

2、会背景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美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在实验室之中。当时研究者大都以行为主义为范式,主要研究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内在心理历程。即使少数有关人的知觉、思维、情绪等的研究,也深受行为主义观点的束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改变了这种状况。战争需要心理学的服务,战争又直接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首先,对人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突出了人的操作技能的研究。,.,二、哲学背景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 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就对认识的起源及其性质进行过探讨,并在记忆和思维等问题的研究上阐发了不同的观点。柏拉图主张

3、理性主义,认为心灵位于大脑,并将灵魂分为理性灵魂、无畏灵魂和情绪灵魂三种。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研究心灵就是研究身体,只有通过研究身体才能了解心灵。,.,2.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主张人的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儿贬低感觉经验、抬高理性能力,主张“天赋观念说”。 笛卡儿的理性主义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乔姆斯基在解释语言的获得时,提出人先天具有一种语法的转换生成结构,这一结构可以解释儿童的语言获得。乔姆斯基的观点可以看做是唯理论在认知心理学中的继续。认知心理学的“人机类比”思想也是受到笛卡儿的“动物是机器”的观点启示而提出的。,.,3.康德哲学的影

4、响 在康德看来,任何知识都是由质料和形式两种成分构成的。质料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而形式则是先验的,是头脑中固有的。质料只有依靠这种先天的范畴的整理才具有规律性和可靠性。康德的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皮亚杰,同样也影响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所假设的“认知”结构与康德的理性范畴具有类似的功能。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他引入了“图式”的概念,这个概念日后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术语之一。,.,三、现代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 (一)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加内省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在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了冯特的内省法,提出了“口语报告分析法”或“出

5、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的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的内容。,.,(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的整体性,认为整体是不可分析为元素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而是先于部分并决定各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心理机制,强调对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的客观化原则,在新行为主义的刺激-中间变量-反应的研究模式的基础

6、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操作相似的研究模式,从而尽可能地使心理过程的探讨保持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四)皮亚杰学派的影响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都不赞成行为主义,但又都表现出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改良并表现出完全相似的兼容性。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R单向活动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SATR公式,认为刺激是被纳入同化结构而引起反应的。认知心理学则提出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模式。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是,皮亚杰更多地受到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则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模式,在研究

7、领域、实验操作方法、成果表述方面很少相同之处。,.,四、科学技术背景 (一)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计算机科学是产生认知心理学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计算机是物理符号系统,能操作符号,人脑也是物理符号系统。概念、观念及脑内信息加工过程也是对符号的操作。这样就可以把原来认为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脑内的心理事件置于与物理事件同样的理论体系中加以探讨。,.,(二)控制论和信息论 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维纳所创立。它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cybernetics)认为,机器系统和生命系统从物质构成上虽各不相同,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却有相同的基本要素和类似的调节机制。 信息论由美国数学家申农所

8、建立(Shannon,1948)。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是应用数理统计和概率方法研究信息加工的一门通讯理论。,.,(三)语言学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语言学界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就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1957)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或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该理论认为,人的语言行为基本上不是学习的,而是天赋的。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先天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随着儿童脑的成熟,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内在机制被激发,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言语。,.,五、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1)1956年,一大批心理学家

9、发表了大量有关注意、记忆、语言、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书和文章,这是认知心理学家著述甚丰的一年。 (2)1956年9月1日,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参加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一次认知心理学研讨会,在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3)1967年奈瑟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是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自成体系并立足于心理学界。 (4)1970年认知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认知杂志创刊,1973年记忆与认知杂志创刊。,.,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主要代表人物 1.西蒙(He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 20世纪美国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和人

10、工智能开创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西蒙(He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2.米勒(George A. Miller,1920-)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神秘七加减二”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米勒(George A. Miller,1920-),.,3.奈瑟(Ulric Neisser,1928- )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因开创性著作而被誉为“认知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奈塞(Ulric Neis

11、ser,1928-),.,4.纽厄尔(Alan Newell,1927-1992) 美国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与H. A.西蒙首先提出用计算机模拟人的心理活动,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纽厄尔(Alan Newell,1927-1992),.,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推理、问题解决、决策、语言、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等。,.,2.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1)强调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2)重视研究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3)注重心理过程的整体性研究

12、 (4)用计算机模拟人的心理过程是认知心理学的一大特色 (5)把人的心理过程视为有层次结构的信息加工系统,.,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减法反应时方法 2.加法反应时方法 3.开窗实验方法 (二)眼动研究方法 (三)口语报告分析法 (四)计算机模拟法,.,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研究 二、注意的研究 三、记忆的研究 四、问题解决的研究,.,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一、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人类信息加工的方式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一)主要贡献 1.研究对象的革命性转变 2.研究方法的积极性变革 3.研究领域的科学性拓展,.,(二)主要局限 1.忽略人的本质属性 2.缺乏统一的理论模式 3.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