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5852839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凯-劳动关系学-第06章ppt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第一节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特征,新中国刚成立,就面临着大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突出问题。中国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政务院规定,企业需要雇佣员工,都要向劳动介绍所申请,由劳动介绍所统一介绍。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各部门用人增多,政务院又提出劳动力的统一介绍要逐步向统一调配过渡的政策,不经批准,不得私招乱雇,1957年以后,国家采用全国统一招收的办法把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包下来”,然后再统一分配到企业,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制度。固定工制度是随着统包统配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固定工制度的确定,意味着中国出现

2、劳动力能进不能出的“终身制”劳动关系的现象。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60年代后期定型,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1)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化。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一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归属国家化。用人单位无权自行招用劳动力,而要由国家下达用工指标,在指标内招工;劳动者无权自择职业,而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安置就业。 (3)劳动关系内容的泛政治化。由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企业中具有主要主人翁地位,这种地位,.,通常反映在劳动关系的诸多方面。 (4)劳动关系三方利益的一体化。在企业劳动关系中,企业是国家的企

3、业,职工是国家的职工,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都没有独立的主体身份,双方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5)劳动关系运行的行政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来实现的。,.,二、改革以来经济转型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或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指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向现代的工业国。在这一转型发展进程中,有三大体制性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变化施加了重要影响: 1.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2.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3.企业分配制度

4、的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是国有经济占垄断地位,效率低下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实行政企分开,将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利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发展非国有经济,创造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竞争环境,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又一特色,现在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

5、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中国的劳动制度改革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点: 一是扩大企业用工自主权; 二是建立劳动合同制度; 三是培育劳动力市场; 四是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规范农业劳动力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经历了以下历程:,.,1978年到1986年年底,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扩权让利,一直由政府严格控制的用公权被列入了权力下方的范围。 1987年到1990年年底,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具体措施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一些小型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在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直指企业内部的固定工资,.,制度。 1991年到1993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

6、企业推入市场,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 1993年到1995年,改革重点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力市场发育主要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机制建设,即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提出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二是围绕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载体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发育和规范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总的说来,企业身为劳动力的需求主体,劳动力必须由劳动者提供,从而形成了企业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

7、为建立市场化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劳动部于1990年提出“国家宏观调控、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自主分配”的目标模式。强化了企业自主分配原则。 党的十四届以后,提出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立目标模式。,.,三、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一)劳动关系的市场化 第一,在劳动关系的性质上,由国家作为全社会代表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雇佣劳动关系。 第二,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也将逐步由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手段的控制,转变

8、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的调节。,.,首先,劳动关系的法制化,表现在劳动关系的法律性质上,即劳动关系主要是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其次,劳动关系的法制化,也意味着劳动关系所涉及的各项实体内容,即劳动标准的法制化。 再次,劳动关系的法制化,还表现在制定相应法律,通过个别规制和集体规制的形式来调整不同形态的劳动关系。,.,第三,在市场化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将会不断扩大和加强。 (二)劳动关系的法制化 1994年7月,劳动法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通过,1995年正式生效。这是中国劳动法制建设中的重大突破,中国劳动关系的调整从此由人治转变为法制。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

9、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劳动法为龙头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劳动关系的法制化,还表现在一旦劳动关系双方发生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应当依照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规定,经过劳动正义处理制度和程序加以解决。 (三)劳动关系的国际化 概念:劳动关系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存在和调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且涉及到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 中国劳动关系的国际化: 首先,中国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关系,主要是外商对华投资企业中的新型劳动关系。其特点是,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是中国人,雇主是外国资本。 其次,劳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出现

10、了国际化的趋向。 再次,中国协调劳动关系的手段也在更多的借鉴通行的国际惯例,这体现为劳工权,.,益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 一、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指传统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公司化改造以后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改革以来,它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让利与扩权、实行承包责任制,到90年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步,通过增量控股、先售后股、租售结合的产权重组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世,.,纪之交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为特征的新一轮结构调整第三阶段。 另外,政府为配合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对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和劳动保障等

11、制度进行了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历经1986年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试点,1992年进行“三项制度改革”,1997年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从2003年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改制进程旨在完成职工身份向市场化雇佣转化和债权债务处理等深化改革任务。在改革进程中,由于国有企业自主权增强,导致劳动者大量失业,其工资福利和职业保障程度下降,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由于经营者和劳动者都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所有者和企业主人翁的身份,因而劳动关系理论上不存在利益矛盾和对抗,但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亦受制于政府的产业政策

12、和劳动政策、企业改制、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者权利加大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具有过渡性的特性。 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尽管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取代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实际在劳动关系处理中仍居有主导地位。一方面,政府通过冗员的下岗失业等各种改革措施,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者的权利,提企业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又通过促进再就业等恢复校正措施,弥补在改革过程中下岗失业员工的经济损失,以达到稳定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目的。,.,第二,在国有企业内部,严格意义上的雇佣主体与受雇主体仍在形成过程中。政府赋予企业用工自主权,经营者按照用工需要招收和解雇工人,也可以根据

13、企业的生产特点制定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政府可以随时修改和上收经营者权利,使之行使不超出社会稳定程度。另一方面职工职工也将维护自身权益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通过政府维护自身权益。,.,第三,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差别正在逐渐加大。伴随着国企的公司化改造,企业经营者掌握了法人财产权,他们在企业的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并且享受年薪制和股份期权,他们与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的差别正在逐渐拉大。 第四,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较为规范。,.,三、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职工承受了国有企业改革所到来的巨大冲击,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工资福利和职

14、业保障程度降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下降,失落感明显。他们还需要努力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的要求。 国有企业工会面对市场化的进程,需要发挥其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由于国有企业工会维权的特殊性,为了企业内部,.,稳定的需要,工会更多地在经营者与职工之间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以缓解劳动纠纷。另外,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经理人阶层,随着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之间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上的区别日益明显。 从国有企业劳动标准的实行状况来看。国有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多方面进展,,.,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也开始引入,但真正的自主分配机制尚未形成。 从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运

15、行来看,劳动合同的实施相对普遍且效力在加大,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还难以发挥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集体劳动争议数量及涉及的劳动者人数明显增加;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等基本权益问题。,.,第三节 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一、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 私营企业是指中国内地所有非公有制企业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私营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和扩大就业的功能。自党的十五大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任务后,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加快、资本有机构成得到提高、企业规模也逐步扩大。,.,由于私营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也进

16、入了一个新阶段,私营企业是一种劳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前,私营企业主要在农村发展,雇主和工人基本都是农民,90年代以后,城镇的私营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由于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劳资关系纯粹化。尤其是私营经济中的有限责任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比重增加,使劳资关系更以较纯粹工,.,业化劳资关系的形式确立和表现。其次,劳资关系在数量上得到扩张,随之而来的是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在整个劳动关系体系中的比重增加。 私营经济的劳动关系在发展中形成了两种类型。即“原生型”和“转制型”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政府将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公有制经济的转制相结合,或鼓励优惠私有经济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公有制企业;或鼓励优惠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合资、合营,并允许私人控股;或极力促使公有制企业大量转制为私有制企业,公有资产“转制”为私有资产,公有制的劳动关系“转制”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资关系。 二、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中国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 它是一种受约束的雇佣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