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845107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 温,定义: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通常测定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一般直肠温度最高,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 体温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管、食道和膀胱内测量。,2,人体正常体温范围,19世纪,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体温的形成:机体产热和散热两生理过 程动态平衡的结果,机体的产热: 安静肝脏 运动骨骼肌 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呼吸、排尿、排便也散发部分热量 散热

2、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体温的形成,4,正常体温(恒定)的调控:,调定点(set point,SP)学说,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体温调节中枢,5,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仍维持在正常水平。,6,热限的存在,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C,为什么?,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负调节介质。内

3、生解热物,机体存在一个调节机制, 阻止体温无限上升。,7,影响体温的因素:,年龄: 婴幼儿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略低于成人 性别: 女性体温比同龄男性稍高,约0.3,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饮食: 饥饿、禁食时,体温会下降;进食后体温可升高。 运动:激烈运动时,骨骼肌强烈收缩,使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温升高。 昼夜: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实验表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药物:如麻醉药物会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8,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

4、常值0.5时的病理过程称为发热。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发热的定义:,9,发热对机体的影响,1 物质代谢的改变,糖代谢:糖分解代谢,血糖 ,乳酸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10,发热对机体的影响,2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 头疼、头晕 高热出现烦躁、谵妄 小儿高热引起高热惊厥 瞻望 持续发热:神经

5、系统抑制 嗜睡,11,发热对机体的影响,3 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18次/min 心率增加超过150次/min,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 体温升高,心率增加次分,心率增加次分见于甲亢、风湿热、心衰合并感染、心肌炎等, 相对缓脉见于伤寒、中枢感染、甲低、伪热等。,12,发热对机体的影响,4 消化功能改变 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 5 呼吸功能改变 血温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代谢加强,促使呼吸加快加强,13,发热对机体的影响,6 免疫功能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持续高温,免疫系统功能紊乱,14,病因与分类,1.感染

6、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手术后组织损伤、溶血、恶性肿瘤坏死、内脏梗死、肢体坏死等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性疾病、血清病、药物热等 内分泌代谢障碍(过热) 皮肤散热减少(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过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热) :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等,15,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寒战期)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期),16,体温过高的临床表现,体温上升期 骤升、渐升,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 畏 寒或寒战、

7、无汗。 高热持续期 热性面容(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心率增快,头疼,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口干、尿少 退热期 皮肤温度降低、大量出汗,17,发热的分度,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18,热 型,定义: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19,热 型,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在39-40以上,24小时波动小于1。伤寒、斑疹伤

8、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大于1。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高热期1天;无热期持续一天到数天。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20,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再逐渐下降交替出现。布鲁菌病 消耗热:患者在一昼夜中体温有很大的变动,早晨体温接近正常或比正常体温低,下午或晚上发高烧,体温可达以上。败血症;严重的肺结核 马鞍热: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登革热 回归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交替出现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规律。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 阿米巴 脓肿、肺

9、结核、恶性肿瘤等,热 型,21,药物热,致热药物:,较常见的有抗生素、磺胺类、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对氨水杨酸、苯妥英钠等 实际上,任何药物都可以引起发热,包括哪些曾长期使用或以前曾使用过而未出现过问题的药物。尤其常见的是,在使用-内酰胺类似物引起药热后,换用其他-内酰胺类制剂或其类似物,仍可持续发热,22,药物热,2020/9/23,23,药热的临床特征:,于用药后710天出现,短者仅4872小时 起病常为原发疾病所致发热掩盖 热型无特殊 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 病程后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到中度增多 一般停药后2472小时热退,但退热时间与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有关,在严密观察

10、下停药常常是鉴别药物热的常用而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那些长期使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发热的护理评估,4. 异常化验指标 血常规: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多数提示有细菌感染存在;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及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数提示有病毒感染存在。 尿常规:尿中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甚至有管型,提示有泌尿系感染存在;尿中有酮体,提示患者存在脱水征象,且与患者的脱水程度成正比。 便常规:便中可见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多提示有细菌感染。 血生化:主要判断心脏、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情况及患者的营养状况等。 C反应蛋白(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

11、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24,发热的护理评估,4. 异常化验指标 病原学检查: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便培养、各种体液培养(如脑脊液、胸水、腹水)及各种病菌的核酸监测等,提示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同时进行药敏检测,为临床的合理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X线,协助病因诊断。,25,发热的护理,1. 高热寒战的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点观察体温变化 采取有效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方法,如用冰帽、冰袋冷敷等; 对高热、烦躁、四肢肢端灼热的患者可采用25%50%的酒精擦浴; 对高热伴寒战、四肢肢端厥冷的患者可用3235的温水擦浴; 冷(温)盐水灌肠适用于中毒性痢疾患者

12、; 高热惊厥患者可遵医嘱采用冬眠疗法。 对于高热及其他降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使用冰毯。,26,发热的护理,1. 高热寒战的护理 降温时应注意 冷敷不应长时间在同一部位,最长不得超过30分钟,以防冻伤。 注意观察周围循环情况,出现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时,禁用冷敷。 擦浴时禁忌擦拭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部;对全身发疹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忌擦浴降温。 应用冬眠疗法降温前,应先补充血容量。,27,发热的护理,1. 高热寒战的护理 降温时应注意 使用冰毯垫于患者肩部到臀部,不要触及颈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心动过缓)。冰毯上不覆盖任何隔热用物,以免影响效果。使用冰毯降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

13、生命体征变化,每半小时测量一次。定时翻身擦背,以每小时翻身1次为宜,避免低温下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局部循环不良,产生压疮。 使用冰帽时,双耳及后颈部应垫上干毛巾或棉布,以免发生冻伤。清醒患者足部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度。,28,发热的护理,1. 高热寒战的护理 患者出现高热寒战时(体温38),应遵医嘱及早抽取血培养送检,并给予患者保暖。 心理护理 高热持续期,护士应尽量解除高热带来的身心不适,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退热期,护士应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29,发热的护理,2. 一般护理 休息与生活护理 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耗氧量,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症

14、状。病室保持安静、环境适宜,室温1820,湿度50%60%。 饮食与补充水分 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以补充营养物质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12L/min。,30,发热的护理,2. 一般护理 保持清洁和舒适 加强口腔护理,补充水分: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后半流质饮食,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出现口腔感染。 加强皮肤护理:退热期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床单和衣服,防止着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卧床者,防止压疮的发生。,31,发热的护理,2. 一般护理 安全护理 高热患者有时出现躁动不安、谵妄,应防止跌倒、坠

15、床,必要时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固定患者。 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出现发冷、面色苍白,产生紧张、不安等心理反应,护士应经常关心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退热期,护士应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32,发热的护理,3. 用药护理 应用退热药物的原则 病因不明不用药。对病因不明的发热不能乱用退热药,尤其是在发热初起时更不能乱用,以免因用药干扰了发热原有的规律。 退热药很常用,但毒副作用也十分常见。诸如药疹、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尤其是当久用或过量使用此类药物时,毒副作用更加显著。因此,退热药必须谨慎使用。,33,发热的护理,3.用药护理 退热药的药物不良反应 苯胺类 对

16、乙酰氨基酚 (泰诺林) 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及粒细胞减少 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眩晕、困倦等。造血系统反应:粒细胞减少,溶血性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结节性红斑等。,34,发热的护理,3.用药护理 退热药的药物不良反应 丙酸类 布洛芬(美林、芬必得) 一般为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偶有皮疹和耳鸣,头痛及氨基转移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巴米尔) 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35,发热的护理,3. 用药护理 退热药用药后的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皮肤情况,加强皮肤护理。退热期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床单和衣服,防止受凉。保持皮肤发热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卧床者,防止压疮的发生。病情严重或昏迷的患者,应协助改变体位,防止压疮的出现。,36,发热的护理,3. 用药护理 退热药用药后的观察 注射用退热药:如阿尼利定、赖氨酸阿司匹林。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