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802747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2、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同样 今义:等着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 今义:怜悯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 今义: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 今义: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

3、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死国可乎】为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二、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 (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 (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士卒多为用者

4、(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或以为死 (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

5、”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词多义: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6、)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若:1.非若是也(像)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三)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7、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 流,使动用法,使流 4、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 二、虚词 (以、而、之、者、于)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

8、 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4、受地于

9、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 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

10、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 “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

11、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

12、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如: “否,非若是也。”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

13、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公输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替。 夫子何命焉为?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 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制造。 以牒为械 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

14、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 动词,召见。3、子:子墨子闻之 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 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 说,解释,陈说。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但是6、起:起于鲁 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再拜 起身7、以:将以攻宋 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认为 以牒为械 用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即使这样 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 古义:虽然 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 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