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781642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新课标全国II历史+答案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目:历史试卷名称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文综II知识点检索号 题目及解析新课标24( 2013新课标全国 II 卷 T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 ,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史学常识。解答的关键是把握史料的内涵和分类。传说属于口传资料。口传史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

2、的以往人类的言行,它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解析】选B。神话传说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故B 项正确。史记记载的关于黄帝的记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司马迁未生活在黄帝时代,故其记载有一定的出入,由此可知 A 项错误。口头传说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断,不一定能与历史文献相印证,由此排除C 项。历史文本不是第一手的史料,记录的历史不是最真实的,故 D 项错误。25(2013新课标全国II卷 T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

3、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解答的关键是认识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影响。9 【解析】选 D。宋代分化了丞相和地方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 A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宋代私有制的发展,未涉及到流民问题,B 项可以排除。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由此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故C 项说法错误。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体现了自耕小农衰退,而地主经济日益发展。26(2013新课标全国II卷 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

4、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9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有效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解析】 D。材料反映的是广 大庾岭以北的 往广 ,而广 一 的 往广 大庾岭以北, 明了当 大 模 距离的商品 运,由此可知D 正确。材料未曾体 A、B、 C 三 的内容。27( 2013新 全国II卷 T27)清代有学者 : “古

5、有儒、 、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 士大夫、 、工、商 ,无不 之,以至儿童、 女不 字者,亦皆 而如 之,是其教 之儒、 、道而更广也。” 表明A小 成 一种新的宗教 播 体B小 的 起冲 了封建等 念C市民 大推 世俗文化 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 念【解 指南】 本 考 清代小 的繁荣。 材料把小 称 儒、 、道三教之外的 “又一教”,旨在 明小 通俗易懂,流 广泛,并 合材料中“士大夫、 、工、商19 ,无不 之”得出答案。【解析】 C。明中叶以来,清代学者把小 称之 “小 教”, 明小 已突破以往的文化界限,渗入到了社会各 中,成 一种堪与儒、 、道相并存的文化力量。商品

6、的 展和市民 的壮大上推 小 繁荣的原因,由此可知C 项正确。小 是一种文学体裁,而不是宗教 播 体,排除A 。小 的种 很多,不能 地 小 起冲 了封建等 念,排除B 。世俗文化反映了人 的价 念,但不能整合社会的价 念。28( 2013新 全国II卷 T28)“ 的 敦盗御 , 的关公 沙,黄 的典 白 的曹操,黑 的 叫 。”京 中人物的 A真 再 了客 史B 固化了大众的 史 知C正确 断了 史人物D提升了 史人物的价 【解 指南】本 考 京 的特点。解答的关 是明确京 的内涵。京 中人物的 是 加工的,不可能真 的再 客 史,同 也不能正确 断 史人物和提升 史人物的价 。【解析】

7、B。京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 方法。它是根据某种性19 格、性情或某种特殊 型的人物 采用某些色彩的。在京 中其 案是程式化的。具体解析如下: 色性格特点代表人物 色忠勇士 烈关羽、姜 、常遇春黑色的 烈、正直、勇猛甚至包拯、 、李逵 莽黄色的 凶狠残暴宇文成都、典 色或 色粗豪暴躁 敦、 武白色奸臣、坏人曹操、 高29( 2013新 全国 II卷 T29)1877 年,清政府采 英公使郭嵩 的建 ,在新加坡 立 事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 、神 、大阪及南洋 4聚居的商埠 立了 事 。 反映了清政府A力 脱不平等条 的 束B外交上开始出 制度性 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 D国 地位

8、得到提高;.B 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D 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题指南】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解答的关键是明确近代外交制度的含义。外交制度是为适应外交形势和规范外交行为而设立的制度,包括外交机构、外交方式、外交礼仪等方面的制度。领事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领事馆培养了中国人的外交能力,积累了一大批外交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为以后中国政府的外交准备了可贵的经验和借鉴。【解析】选 C。鸦片战争后,在世界大势发生巨变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社会,接受西方的外交理念。驻外领事馆的设立,是中国外交近代化不可避免的选择,是社会转型的

9、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大进步,由此可知 C 项正确。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低下,中国的外交不可能出现制度性变化,也没有能力去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由此排除 A、 B、D 三项。30( 2013新课标全国II卷 T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 ,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材5 料中的时间信息“抗日战争期间”,联系国共两党的

10、土地政策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作答。【解析】选 D。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没有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认可,这说明在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权衡中,国民党中央选择了维持农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A 项表述错误, D 项符合题意。并结合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 C两项。31( 2013新课标全国II卷 T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

11、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23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提取题干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 “开设公共必修课” 、“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作出判断。【解析】选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的目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普及科学知识,这着眼于构建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 项符合题意。 C 项不是主要目的, B、 D两项早在建国前即已存在。32( 2013新课标全国II卷 T3

12、2)公元前340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2被控犯罪, 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解题指南】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解答时一要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批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二要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雅典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雅典注重保护成年男性公民的利益。【解析】选A。具体见

13、下面的思维导图: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的民主B 项不正确雅典一下层女子C 项不正确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D 项不正确辩护人的言辞打动了陪审团A 项正确33( 2013新课标全国 II 卷T33)华盛顿在1787 年 3 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解题指南】 本题考查美国建国之初的政治制度。解答时注意时间信息 “ 1787 年”,结合 1787 年宪法的背景作出判断,华盛顿所说的 “现行制度” 即美国当时实行的松散的邦联制,而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即为1787 年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建立强3有力的中央政府,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解析】选 D。具体解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 项1789 年 9 月制宪会议通过1787 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排除B 项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体制排除C 项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D 项美国建国之初的邦联体制无法稳定统治秩序结论34( 2013新课标全国 II 卷 T34) 19 世纪晚期德国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