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议论文阅读题(最新编写-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73413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议论文阅读题(最新编写-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议论文阅读题(最新编写-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议论文阅读题(最新编写-修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论文阅读题(一)愉快是基本标准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 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

2、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 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

3、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 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三自然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答: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得诚实态度。

4、答: 。(二)过有理想的生活 如果不能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 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是理想。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状态,是不是就失去了理想的色彩。“理想只有在不可企及时才可以理想的本质存在着”,不可企及,是理想最具魅力、最诱惑人的地方。 有理想不是以理想的对象来否定现实的自己;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 有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应该怎样寻找更高的成就感和真切的幸福感。有理想就是日日更新着自我,又时时否定着自我。有理想就是不耽于现实,不溺于幻想,敢破旧,敢立新。 有理想不是追求什么职业,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5、有理想的人不奢侈,不自私,做善事,有自我。自爱爱人,自信信人。不妄自菲薄,亦趾高气扬。有雅趣而不浮于情调,有俗务而能轻松身心。能放松自己在原则底线之上,要提升境界达毕生追求之巅。 有理想的人眼神明亮坚定,眼光高远清幽。他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他要把一部分爱和力量献给自己的理想。 有理想的生活使你每天充实自信,精神愉悦。有所追求,故不会懈怠;有所期望,故不会苟且。有理想的生活,在感觉最寒冷迷茫的时候,你可以向心中的理想借来火,温暖你的心,借来光,照亮你的路。 C 。 有理想就有了信仰,平凡的工作,世俗的生活,却保有一颗超凡脱俗、不染尘的心灵。于是,你的言谈举止在寻常之中就有了一

6、层源于内心的光辉。 平淡的生活里,有了理想,灵魂就有所归依,心灵就有所扶持,人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有过理想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 1.本文的中心论点: 。 主要论证方法: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3.谈一谈对“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这句话的理解。 答: 。4.请为文章中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实论据。 答: 。(三)坦 荡 坦荡是春日一望无际的原野,是夏日汩汩流淌的清泉,是秋水长天,是大雪无痕。坦荡是拂晓时分的万里霞光,是雨后青翠欲滴的远山,是亭亭玉立香远溢清的莲花。坦荡是海水的沉默,是天空的无言。坦荡是自然本身,是纷繁复杂的生活底色,是

7、一种最本真的生活姿态。 天乃大,地波涌,可容君子坦荡之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坦荡是庄子的持竿不顾,逍遥游于尘世,任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澄净秋水之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坦荡是司马迁的忘却荣辱,以大海的胸怀包容世人之讽,内心之痛,以山的坚毅书写三千年的沧海桑田。“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坦荡是苏轼“栋尽寒枝不肯栖”的书生本色,“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举重若轻。“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坦荡者都有一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高度自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儿童的眼光是坦荡的,那里面折射出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成人的坦荡则是一种智慧,一种战胜了私欲和庸俗的清明澄澈。避开一切

8、庸人自扰的得失,小圈子里的恩怨,将烦恼化为柳絮池塘的淡淡清风拂面而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坦荡是一种站在高处的俯瞰,一种登高远远眺的悠然。用不予置理对付锱钵必较,用淡淡一笑对付蝇营狗苟。无招对有招,坦荡者不战而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为坦荡,你可以宠辱不惊,坐观窗外叶枯叶荣,静品天外云卷云舒。因为坦荡,你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逍遥生活于天地之间,从容行走于光明大道上”。因为坦荡,你才能拥有“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意人生。坦荡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坦荡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

9、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著地一路欢歌。1.用文中凝练的语言概括怎样才能做到“坦荡”。 答: 。2.读第三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坦荡”是一种智慧。 答: 。3.本文多处运用经典名句,以“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例,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作用。 答: 。(四)最苦与最乐(节选)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

10、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已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

11、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了;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1下面对文段中心论点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B人若能安贫,虽失意不苦。 C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D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2文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呢? 答: 3第一自然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答: 4你赞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观点

12、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议论文阅读(一)愉快是基本标准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愉快是基本标准。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三自然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答:在读书时,能离开物质利益,去享受精神的追求,就是一种最高境界。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得诚实态度。 答:如果感兴趣的书就读,不感兴趣的就不读,就不会人云亦云,不懂装懂。(二)过有理想的生活1.本文的中心论点:过有理想的生活。 主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引起下文。3.谈一谈对“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这句话的理解。 答:有了远大的理想,不仅要时常把它挂在嘴边,更要付诸于行动。4.请为文章中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实论据。 答: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病,导致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她身残志坚,后发表数十部文学作品。(三)坦 荡1.用文中凝练的语言概括怎样才能做到“坦荡”。 答:豁达而不旁观;清爽而不冷漠。2.读第三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坦荡”是一种智慧。 答:避开得失、恩怨、不计名利、境界高远3.本文多处运用经典名句,以“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例,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作用。 答: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高度概括了苏轼的“坦荡”,增强了论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