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1575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课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 中国对外贸易,第一节 西方主流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指标 第三节 贸易保护理论 第四节 贸易保护手段,第一节 西方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简介,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

2、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假设:法国生产一吨的小麦,用100天的劳动量,英国生产一吨的小麦,用200天(相当于法国2倍)这样,法国在生产小麦方面享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 指以低于对方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的有利条件。 反之,法国生产一吨生铁,用200天的劳动量;英国生产一吨生铁,用100天的劳动量;(相当于法国的1/2倍)。 这样,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也享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下自由贸易的分工与利益,假设英国和法国各自拥有300天的劳动量,再假定分工后开展自由贸易1吨小麦=1.5吨生铁。那么,英国和法国都将从分工和贸易中获得绝对利益。,亚当.斯密的结论,如果两国都专门

3、生产自己 享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另一种 商品,那么,两种商品的世界产量都会增加。 亚当.斯密主张:如果外国产品比自已国 内生产的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在有利生 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这个理论也称为:绝对利益论。 归纳亚当.斯密的理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 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 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 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 利的生产条件进

4、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 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 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或绝对成本 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简介,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投入的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所谓相对优势国内产品之间的替代成本相对他国产品替代成本的优势。 比较优势相对优势更大的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劣势更小的也具有比较优势。,根据“绝对成本说”,英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中都享有绝对优势,那么英国与法国间不可能进行国际分工。 按“比较成本说”

5、,则认为英国在生产酒方面 “相对优势”更大,因为,英国在生产酒方面所需的劳动量只相当于法国的2/3,而生产布所需的劳动量却相当于法国的9/10。 另一方面,法国生产布所需的劳动量是英国10/9,生产酒所需的劳动量是英国的12/8,所以法国生产布的劣势更小一些,即法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可以得出结论,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法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国和法国各自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后,英国用原来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总共是170小时,生产出了总量是2.125桶的酒;法国用原来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总共是220小时,生产出了总量是2.2匹的布。从世界生产

6、总量的角度来看,英国和法国专业化分工生产后,酒的总量增加了0.125桶,布的产量增加了0.2匹。 如果布和酒的交换价格比率是1:1,那么英国用1桶酒可以换得法国生产的1匹布,也就是说贸易后英国总共拥有1.125桶酒和1匹布,这比原来自己生产时多获得了0.125桶的酒;同样,法国按照1:1的交换比率,在贸易后可以获得1桶酒和1.2匹的布,比原来自己生产时多获得了0.2匹的布。英国的0.125酒和法国的0.2匹布,就是两国贸易后获得的比较利益。,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简评,都坚持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格根本上还是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商品生产是否具有优势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绝对优势

7、理论驳斥了重商主义,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有利于参加贸易的各国;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性。 比较优势理论为经济相对落后国家以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都采用了静态分析的方法,且有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使得理论与现实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分工并参加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地位难以得到提高,甚至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从分析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以及产品要素密集性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优势(或国际竞争力)是由该国的相对要素充裕度决定的。一个国家

8、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HO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所解释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只是以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取代了劳动生产率优势来确定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自由贸易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趋于均等化,最终使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在贸易前和贸易后都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相对价格上升了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报酬提高,另一种要素的实际报酬下降。 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9、,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机理,封闭条件下产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随着贸易的开展,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调整,贸易参加国国内的相对价格等于均衡价格,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会因为出口的增加而上升,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会因进口而下降。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价格最终会趋于一致。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相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的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同质,因此,两国商品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相同,两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相同。,雷布津斯基定理和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加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经济增长的福利改善不

10、足以弥补该国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带来的福利恶化即该国的福利水平低于要素增长前。 贫困化增长发生的条件: 1、生产要素的增加是偏向出口型生产要素的增加; 2、该国是一个这种出口商品的贸易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3、国外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4、增长国是是高度依赖这种出口商品的单一经济国家 5、增长国的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该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X,Y,O,Q,C,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

11、得利益,但强化了低级的产业结构,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也称“比较利益陷阱”) 从广义上说,“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配置时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缺陷。就国际分工方面而言,“比较优势陷阱”则主要是指后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滞后。 “比较优势陷阱”并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而是一种相当现实的风险。,形成比较优势陷阱的三大原因,1、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再具有垄断优势,所以根据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2、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

12、。各国的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形成比较优势陷阱的三大原因,3、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使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出现问题。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引发对外贸易的经济变量。而在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

13、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新经济变量,这使得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林德提出,适用于解释要素禀赋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 (二)动态国际贸易理论 1、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 2、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二)动态国际贸易理论 3、 雁行模式:指某一产业在一国中出现由兴盛到衰退的过程,也指伴随着发达国家向后进国家转移边际产业的过程中,同一产业在不同层次的国家中次第转移,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雁行模式”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赤松要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 1932 年)

14、一文中提出的。 该理论阐释了日本经济通过外贸和替代性生产而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波浪式发展的进程。工业化初期,日本主要出口丝绸、棉纱、棉布等消费品,换取工业发达国家的纺织机械等生产资料,以此装备本国的纺织品生产;继之,日本对进口纺织机械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此带动日本机械工业发展;机械工业的发展又依次带动钢铁、机电等产业发展;日本以在外贸中获取的外汇购买先进技术并予以消化、吸收和推广,逐渐建立起自主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体系;日本各产业顺次起飞的这一进程就被形象地称做“雁行模式”。,1932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 根据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史实而提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日本的产

15、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将四个阶段在图表上示出,图形呈倒“V”型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并称之为“雁形产业发展形态”。 赤松要的“雁行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Flying Geese Paradigm) 是指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学说。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表明,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将产品出口到先行国的市场。这种由于后起国引进先行国的资本和技术,扩张生产能

16、力,使先行国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的现象,叫做“反回头效应”。如果后起国善于把握好时机,就能在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循环中缩短工业化乃至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过程。,虽然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时间相距数十年以至上百年,但其高峰期和相对下降期基本上是同步出现的。这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在欧美国家制造业相对下降的过程中,制造业逐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升级,而将失去竞争优势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过程淘汰并转往一些发展中国家。欧美国家的整体经济逐步向以服务为主的后工业化社会经济转变。 东亚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也出现了与欧美相似的制造业相对下降。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从80年代初、台湾从80年代末开始都相继出现了明显而持续的制造业相对下降过程,而新加坡和韩国也分别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进入这一过程,只是它们制造业相对下降的进程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而出现反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引用赤松要“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将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也喻为一种“雁行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