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0864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陈毅)课题梅岭三章备课人:学习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2、品味诗歌语言,品味这三首诗炼字和运用修辞手法的精妙。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品味这三首诗炼字和运用修辞手法的精妙。 (难点)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重点) 学习内容1、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一

2、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你知道这是郭沫若评价谁的吗?你还知道陈毅的哪些诗作?赣南游击词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兼资文武,博学多才,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

3、会师。 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陈毅同志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背景链接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梅岭三章就写于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苦的岁月。梅岭就是大庾岭,位于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是秦岭余脉。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十月,由于叛徒

4、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三、【听读朗读】1、听读课文2、朗读舞台用你最美的声音,抒发作者最真的感情! 温馨提示: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每组推荐一个人参加朗诵比赛,看哪一组读得最好。3、读准字音即为家(wi) 血雨腥风(xng) 南国烽烟(fng) 斩阎罗(yn

5、) 旌旗(jng) 捷报(ji) 遍种自由花(zhng)4、 【读懂诗意】1、解读小序思考: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写作缘由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解读第一章参考译文:今日面对断头心里想些什么呢?回首平生,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这次到阴间也不放下武器,再招起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浩浩荡荡杀向反动势力。3、解读第二章参考译文:1927年到现在,我们南方整整十年的国内战争仍然进行,革命尚未成功,我死后请幸存的战士将我的人头悬挂在城门之上,让我亲眼看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希望幸存的同志努力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安慰

6、我。4、解读第二章参考译文:投身革命,就要把革命当作家,将革命进行到底,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也应该到头了。今天,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明天共产主义将在全中国实现。5、 【诗歌鉴赏】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1、鉴赏第一章(1)修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明确:第一、二句运用设问,总领全诗;“旌旗”借代军士;“阎罗”借喻反动派。知识链接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

7、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2)炼字哪些字词用得好?招”可否换成“集”“收”“率”? 明确:“招”是招集的意思,表现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英魂召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集”,空间较小;“收”,缺乏声势;“率”,不含招之意。“斩”可否换成“杀”“伐”“打”? 明确: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

8、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打”,没有毙敌之意;用“伐”,也无毙敌之意。2、鉴赏第二章(1)修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烽烟”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表达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自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的愿望。知识链接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他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9、。(2)炼字哪些字词用得好?把“飞”字改为“飘”“传”字好不好? 明确:“飞”,轻快,欢欣,写出了 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用“飘”,显得缓慢。用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此头须向国门悬”的“悬”字好在哪里?明确: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撼人心扉。3、鉴赏第三章(1)修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血雨腥风”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现了作者为信仰牺牲的决心。“自由花”借喻革命理想实现,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六、【合作探究】1、分析三首诗歌内容的基

10、础上分析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也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幻灯片331、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第一章视死如归的气概,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章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情感。第三章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也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明确:一、过去回首征程(写自己)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二、现在勉励战友(给同志)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三、未来展望未来(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小结:这组诗通过抒写身处

11、绝境时的所感所想,表达了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七、【巩固练习】1、指出下列诗句或词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设问 )B.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代、借喻 )C.南国烽烟正十年。( 借代 )D.此头须像国门悬。( 用典 )E.人间遍种自由花。( 借喻 )2、本课的体裁是什么?(七言绝句)3、诗歌押的韵是什么?(uo an )八、【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无数的爱国人士留下了无数篇爱国诗文。你能吟咏几句吗?示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照汗青。文天祥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自我总结、反思促教】_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