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61754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城市化知识梳理1.城市化的内涵(1)城市化主要包括:_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_转化的过程,_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2)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都会引起_扩大和_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及_提高。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1)_大大加快(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居住在特大城市中的人口占_的比重上升,世界大城市化趋势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在某些城市密集区,_不断向四周扩展,城市之间有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_”或“都市带”。(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_,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绝对分散阶段,表

2、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_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在郊区经济繁荣和独立性增强的过程中,大城市中心区出现了“_”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西方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一大批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微弱增长,出现了_的迹象。(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二战后,_的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南美洲、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所不同的是,这些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使总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增长过快。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空气污染城市的空气污染主要有汽车等交通

3、工具所排放的尾气,各类工矿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等燃煤排放的烟尘。(2)城市化与水污染由于大量的工业和人口向城市积聚,城市每天都产生数量可观的污水。(3)城市化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城市的发展全面改变了原有的_和环境。工业和城市发展造成的_,对生态破坏和物种减少起到了加速作用。(4)城市化与地面沉降生产和生活对_消耗的增加,迫使很多城市不得不开采地下水资源。由于开采过度,许多城市出现了地下漏斗区,地下水减少,导致地面沉降和塌陷。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地下水流向紊乱,从而又恶化了原有的良好水质。知识导学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时空跨度也比较大,运用不同的比较法便于掌握城市的起源和城市化的发展;比较法包括纵

4、向比较、横向比较等。城市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等内容都是以时间为序列,不同时期其城市发展有不同特点,对城市发展水平、速度、所处阶段、趋向等方面的异同,可采用纵向比较法。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法。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城市化问题,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充分结合实际案例。可结合自己生活的城市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切身体验的城市污染和交通、居住状况等来分析。注意搜集城市方面的有关信息,尝试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目前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禁止含铅汽油的使用,大力推广酒精汽油;城市环境质量预报;“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我国东部沿海与内陆、北方与南方城市

5、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等。疑难突破1.城市化的内涵剖析:(1)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2)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3)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城市化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成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数量都会增长和提高,城市用地规模会扩大,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得到广泛传播,城乡逐渐趋同。2.运用图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剖析:(1)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一条稍被拉平的

6、“S”形曲线。即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缓慢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如图210所示。图2-10缓慢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区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后,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并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成熟阶段: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0%以后,城市水平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乡一体化的特征明显,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7、现象。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3)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处于成熟阶段。(4)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在近几十年,从1960年开始,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又出现了一种逆城市化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郊区化或反城市化。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由于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通讯业及交通业的高度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另外,由于经济和其他活动大量向城市聚集,造成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恶化等。其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

8、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中等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3.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剖析:大城市将比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这是因为:一是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居民收入水平高,虽然建成成本也相对高一些,但最终收益(收入减成本)还是比中小城市好。二是大城市功能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城市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三是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带动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原来独立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将越来越受到大城市

9、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是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能够有效地解决所谓交通堵塞、住房拥挤、生态恶化、犯罪增多等“大城市病”现象,从而为大城市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城市的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张而提高,大城市是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事业的聚集地。大城市的辐射作用能够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城市规模过小、人口分散会使得工业和服务业的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投资收益小,城市的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据统计,19001980年世界上100万250万人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9倍,而同期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仅增长了5倍。并且,近年来大城市发展速度还有加快的趋势。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