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资料-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561376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资料-(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育城中考网:http:/ 第53页2010年镇江市中考古诗欣赏复习资料1、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诗写冬末春初,诗人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两岸春景而引发思乡之情。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平江阔,风浪潜踪,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的过程中的景象。时光流逝,天运无情,而诗人犹自音书滞一乡,由此而引动末句的相思。全诗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清闲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

2、诗中的佳作。】2、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来到赤壁,偶然发现一支沉埋在江底泥砂中的断戟,磨洗之后,确认是古战场的遗物。于是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当年周瑜抗曹,使用火攻假如不刮东南风,战争的结局又将怎样呢?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南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

4、,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另外,这首词明白如话,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表现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景中见情,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

5、,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

6、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

7、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全诗主旨之句该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皆为形容词当作使动来用,体现佛教思想,此句用拟人手法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尾句以钟磬之音反衬出幽寂的禅院更为空寂,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形象,这是词人理想自我的化身。

8、词的上阙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主人公即使在酒醉中也不忘挑灯看剑,连做梦都是吹角连营的场景,可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已化作主人公的唯一信念。分给部下烤牛肉吃,演奏雄壮的军乐,在秋日的战场上点检军队,准备进击敌军,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场面!这是作者一生中引以自豪的一段经历,回忆起来也令人神往,作者现身说法,感染和鼓舞陈亮。词的下片展示了主人公的理想境界:骑的卢骏马,挟霹雳强弓,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上以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的大事业,下以建立自己的历史功绩。全篇都是极为热烈兴奋的语句,而结尾“可怜”五字,却急煞急转,形象全非,“可怜”的是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关头,把一个以身许国的志士

9、从他的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其心的闲散境地;“可怜”的是一生理想化为泡影,这真是历史的悲哀!】7、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是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直,写出了孤烟之高

10、;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的入木三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黄鹤楼 唐

11、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首两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人对历史传说的缅怀。看似随口吟出,但气势奔腾,一泻而下。很有一种岁月不返,古人不可复见的遗憾,借神话抒发自己的情怀。 后两联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在日暮中登楼远眺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了作者思乡情结,在一片暮色苍茫、浩渺烟波之间,竟弄不清自己的家乡在哪个方向,只见奔流不息长江东去。看着长江弥漫的烟波,想着自己有家难归,怎能不为之愁绪满怀。 这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

12、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9、春望 (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首联触题,言明春望所见。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而山河依旧

13、。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山河依旧,草茂人稀,物是人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对国事的悲痛。一种理解: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另一说是拟人化的手法: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就更为生动感人,这其实是诗人自己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总之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又深沉真挚。同时,这两句也是“互文见意”,花感时也恨别,鸟恨别也感时,都是两种感情兼而有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了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

1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搔”首是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发短则是愁苦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怆然泪下!】10、泊秦淮 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11

1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是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通过大气的笔触展现,现实的理想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2、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