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1598****930 文档编号:14561365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秘写作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一、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

2、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二、疏解课文,复述情节(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3、补充并做评价(明确)

3、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三、赏析课文(一)内容浅析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4、)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

5、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二)质疑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2)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他为什么没有劝阻?(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三)深挖主题1.认识作品的主

6、题2.认识杜甫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归纳3生谈文中的捉人与现在的征兵区别来看社会的变迁4学习文章的写法。四、主旨总结(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五、尝试背诵六、作业: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

7、、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教学设想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

8、板书诗题)。2.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5.引导学生分析

9、这首诗。(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

10、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

11、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

12、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

13、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

14、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

15、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板书设计石壕吏目击耳闻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苦啼申诉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