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4560374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概念及其特征。难点:学生空间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教材分析:在本单元的安排特点: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这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

2、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不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不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体积公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1、例2的教学过程在教材中安排成三步。(1) 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认识面、棱和顶点。(2)观察物体,由“量”到“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3)观察物体,独立发现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3、之前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的多边形的特征。本节课主要是有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常规积累解方程:1.6x-3=6.6 0.4x2=16 5x+3.6=4.4学生独立完成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1、 出示图形:2、第一次分类:(1)你能把上面的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吗?(2)分好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与你的标准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想一想不一样在哪里?(3)捕捉资源并呈现资源。3、第二次分类:按“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分的同学你还能再按不同的标准继续分分吗?按“平面图形和立

4、体图形”分的同学,你还能按不同标准继续分一分吗?发现:分到最后,你们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你们分的标准是一样的,只是分的顺序不一样。4、小结:刚才通过两次分类,我们把这10个图形按一定的标准这样的三类,平面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以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5、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的图形的物体吗?6、你发现这些图形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1、 学生操作。2、 预设分类情况:(1)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分:规则图形: 不规则图形:(2)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3、学生再次分类发现: 平面图形规则图形:

5、立体图形不规则图形: 4、学生举例:课本、牙膏盒、橡皮、魔方、纸盒等等。5、这些物体都是有一些平面图形组成的。通过两次分类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割开来,学生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通过举例进一步直观认识立体图形。二、探讨长方体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按“面棱顶点”的顺序教学。(1)分组讨论:要求:请你仔细观察,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围成的立体图形?把你们观察到的结论记录下来。(2)在过程中打开:有的同学不仅用眼睛看,还用手去触摸一下长方体的每一个部分,充分感受长方体的特征,做的真好。有的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他先看每一个面,再看每一条线,然后再看每一个点。2、捕捉资源并呈现

6、资源。3、组织交流:同学们都能按照:面、线、点的顺学来观察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我们来看这两组同学的记录,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4、(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棱和顶点)的概念。我们通常把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图中板书)。5、量一量: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用尺子量出你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6、练习:出示练习三第1题。7、小结:刚才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的?1、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其中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2、交流。预设(1):面:6个线条:12条点:8个。(2)面:6个,前后、左右、上下相对的两个面分别相等,

7、三组面都是长方形的。棱:12条,按同一方向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为四组,同一组的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三条棱相交的点就是顶点。(3)面:6个,前后、左右、上下相对的两个面分别相等,其中左右两个面相等,前后、上下四个面也相等。棱:12条,按同一方向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为四组,同一组的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三条棱相交的点就是顶点。3、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4、学生动手量一量,同桌互相说一说。5、同桌互相说说。6、我们先观察长方体的面、再观察棱、然后观察它的顶点,发现了它的特征,最后还量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

8、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三、自主探索正方体的特征1、你能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来探索正方体的特征吗?试试看。2、引导学生比较长正方体的异同。1、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的特征。2、同桌互相说说正方体的特征。3、量一量:正方体的棱长。4、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

9、思想。四、拓展练习1、练习一的第1题。2、练习一的第2题。3、练习一第3题。1、同桌互相说说。2、同桌互相说说,全班交流。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是按什么顺序来认识它们的特征的?它们有什么特征?同桌互相说说。同桌互相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相应的练习册和补充习题。2、练习一第4题。3、数学书P5“动手做”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形体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长方体反思与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