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565028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延边市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二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60分)和第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2小题。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1周公要求统泊者娶“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B.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C.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D. 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2右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2、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君主专制的演化C. 儒家思想的发展D. 传统科技的兴衰3“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A. 柏拉图 B. 普罗塔戈拉 C. 亚里士多德 D. 苏格拉底4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3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3、 5667 2411 056 183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C. 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5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的发展C.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D. 闭关锁国导致东西文化的隔绝6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

4、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A. 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 B. 将路德教传播到美洲C. 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 D. 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7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色诺芬A. 倡导唯物主义 B.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 否定神的存在 D. 反对天主教会权威8在德意志,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在同教皇时而冲突时而勾结的过程中把自己降为一名诸侯。德意志不仅成为罗马的“乳牛”,而且也成为天主教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思想的、精神的、物质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矛盾,集中在德意志日益尖锐,1517年终于爆发

5、了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味着A. 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统一力量的形成 B.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始C. 德国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 D. 教会民族化,即德意志化9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A. 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B. 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C. 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D.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10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材料最能说明A. 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 B. 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C.

6、北宋时就发明了指南针 D. 航海使用多种观测技术11有清代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小说教化功能的推广C.市民阶层的壮大 D. 贵族奢侈生活的影响12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A. 并没有对传

7、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 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C. 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 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13牛顿通过棱镜发现了白光的光谱,但仅仅几十年后人们就不再满足,因为慕尼黑的弗劳恩霍菲尔发现不同光源的光谱是不同的,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这一进步在科学上的意义是A. 完善近代科学体系 B. 推动相对论的提出C. 奠定量子理论基础 D. 否定了牛顿的理论14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期,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原因是A. 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 B. 改良蒸汽机得到推广C.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D. 能源消费的日趋单一15“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

8、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1620世纪初,“康德的认识论受到了中国学者的重视介绍和传播康德学术理论的中心内容”。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都参与其中。这表明康德思想在当时A. 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C. 代表了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 D. 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17“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

9、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 颠覆孔孟学说,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 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变法主张C. 抨击顽固势力,铲除封建统治基础D. 顺应革命潮流,积极推进社会变革18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与林则徐追求根本一致的现象是A. 提出用革命“明公理,去旧俗”的主张B. 提倡民主科学大旗,反对专制愚昧旧俗C.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D. 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10、”的变革主张19“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统一战线理论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0关注民生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特色之一,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A.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 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C. 限制小私有者 D.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1“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据此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A

11、.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C. 平均地权 D. 三民主义22在抗战当中,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针对这种情况,一九四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毛泽东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环境提出要建立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结合的新中国的口号。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文化:在政治上,强调革命要分两步走。这一讲话A. 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 B. 使毛泽东思想成党的指导思想C. 成为抗战的指导思想 D. 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23约翰麦克李兰在西方

12、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的成败,判断标准是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个世界甚不相同。”该学者强调A. 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B.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C. 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该相互借鉴24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A

13、. 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B.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C. 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D.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25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29年间平均递增35%。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年平均递增12%。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C.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2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14、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A.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 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27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因此,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文坛出现A.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B. 浪漫主义、印象主义C.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D. 古典主义、解冻文学28在某些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画家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些画家的美术流派应属于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29某画家在介绍自己画作的时候说:“让优美绝灭吧,反传统、画面或支离破碎或稀奇古怪或荒诞不经”。该画家介绍的这一艺术流派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