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63869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审题: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语文新课堂语文新课堂今天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任务情境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材料中总包含一至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任务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2019全国)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2、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3、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风因热爱风景而永不止息,雨因热爱人间而跌落云端,而人类因热爱生活而辛勤劳动,缔造了今日的繁华世界。提起“劳动”二字,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苦”或“累”,但我今天想为劳动正名。现代汉语词典对“劳动”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体力劳动;二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这样看来,“劳动”二字虽简短却意蕴丰富,值得我们深思。由“劳动”词典义开始。有人不愿意劳动,大多是将之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的确,在这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易获得较高劳动报酬的脑力劳动深受人们青睐,但就社会而言,二者都必不可少。劳动是耕作,春日播种,秋收冬藏,一畦畦土地既是农民的希望,

4、也是国之根基;劳动是科研,天眼倾听宇宙声音,宇宙飞船探索星球奥秘,一项项突破既是科研工作者的汗水,也是国之动力。紧承上文,指出应全面理解“劳动”的含义。点明“劳动”的具体含义:两个整句对应其两层含义。回眸亘古及今的人类历史,人类是用劳动描绘蓝图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从茹毛饮血到民智初开,从沐浴清化到现代文明,中国史乃至人类史都是一部劳动史、一部创造史。从遗迹当中,我们依稀可以窥见人类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天地”的。“劳动”二字并不仅指一种行为或方式,更是一份开创的勇气与永恒的希望,这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也让中华民族生机永存。进一步指出“劳动”的深层内涵。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

5、民族的传统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劳动更内化为中华民族之魂自强不息,这足以与自然、与强敌、与命运苦苦抗争的绝大勇气,它源于中华儿女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体现为无限顽强的生命力。可在新时代,这样的坚守有些风雨飘摇,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虽说劳动形式的蜕变是必要的,但我想“劳动”二字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千年前已有人言明的至理,这也正是我今天要说的热爱劳动。深挖“劳动”的深层意义。同学们,无论生活的模样如何,我们都应心存希望与理想,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我相信,这是“劳动”在当代最有益的警示与继承,也希望大家能做到“热爱劳

6、动,从我做起”,找到更好的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这篇考场作文的优胜之处不只是“用语动情,引发共鸣:作者巧用排比、短句增强文章气势及语句表现力,引发共鸣”(阅卷组评语),更在于能够围绕核心概念劳动展开思路、具体分析:条分缕析,层层推进。文章由劳动的含义入手,讲到它之于人类进而之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视野开阔,见识独到。作者不将劳动的意义局限于个人与民族,而是放在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去探讨劳动的重大价值,视野开阔。同时,作者把“劳动”的意义诠释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见解独到。学点实招,找准提升门径一、核心概念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两重作用(一)从

7、定义到定意,审题立意绝对不缺席审题立意是考场写作极其重要的开端。审题立意的初步工作是对材料的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都会聚焦于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语词)。因此,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所谓“准确理解”,就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试以一个简单的命题话题类作文来说明之:我的年度汉字。“我的”,不是你的、他的、中国的。行文必须写“我”自己的变化以及所思所想,凡是主要写社会或其他人的事情,均视为不合题意。“年度”,是某个年份的一整年,暗含材料中给出的这一年。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汉字”,是一个字,不

8、是词、短语、句子。目的是通过汉字表现这一年自己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考生选了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去写,是偷换概念,视为偏题。所谓“定义”理解,就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理解了其内涵,决定了立意的深刻性;理解了其外延,就可确定写作的题材,决定选材的新颖度了。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就是要定性,就是明确其特征与属性。而概念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其中有些特征是本质性的,使一概念区别于另一概念。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将立意立得极精准、深刻。试以“工匠精神”为例。它的内涵有:认真细致严谨(态度)、探究创新(方式)、超越世俗功利(价值观)。考生如写有关“工匠精神”的作文时,对这个概念作一般

9、性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细致严谨的。如果以逆向思维想想,工作认真细致严谨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工匠吗?并不一定,我们还得从其他角度来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还得有探究创新的工作方式,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观。比较“工匠精神”这三个特征,“认真细致严谨”是最显而易见的,只能作为其基本特征;“探究创新”和“超越世俗功利”更显“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更能诠释“工匠精神”的独特性。如果写作把立意定为第一点,那显然是肤浅、人云亦云的;如果理解到后两点,这样的立意绝对称得上深刻、超出同类。理解概念的外延就是定量,就是分析界定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涉及的范围。试以2018年浙江卷材

10、料中的“浙江精神”为例来分析其外延。(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角度看,“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组成的一个部分,与“江苏精神”“广东精神”一样有其共同之处,更有其独特性。从微观角度看,有王阳明的“浙江精神”,有马一浮的“浙江精神”,等等。(2)历史与现代。历史上的“浙江精神”,其内涵与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现代的“浙江精神”又有怎样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古今“浙江精神”有哪些异同性,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3)地域与行业。从地域看,有宁波的“浙江精神”,有温州的“浙江精神”,等等;从行业看,有教育界的“浙江精神”,有工商界的“浙江精神”,等等。通过对“浙江精神”作外延式分析,你将打开思考、

11、选材的广度,从中确定一个范围去写,从而保证了写什么的新颖性。(二)阐释、辨析:确立写作前提和展开具体分析的抓手1阐释概念:写作第一步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议论文写作重要的第一步。阐释其核心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写作行动确立必要的“决议”。请看下面的作文题及其写作片段: 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有人却说,我不去走我想走的路,又怎能走得更好?不去走想走的路,人生又有何趣味和意义?作文片段 (第1段)从一出生,我们就踏踏实实走上了各

12、种各样的路,无可避免,正如曹文轩在前方中所说:“是命运把人拋到了路上。”这路,或坦坦荡荡,或充满荆棘,或四处泥泞,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用课本上的话,引出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既显智慧,又显亲切,开篇不凡)(第2段)所谓必须走的路,其实是社会为你规定的路,这是大众之路;所谓自己想走的路,其实就是你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的路,这是罕迹之路。有人曾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了,才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诚然,有些道路我们无法避免,应该尽全力将它走好,但之后,你是否会依据初心,向着心中的那个方向,像朝圣者一样虔诚地走下去呢?(对“必须走的路”和“自己

13、想走的路”进行概念界定,是为下文提出观点提供逻辑依据) 2辨析概念:展开具体分析的抓手不少考生在议论说理中存在空泛、笼统、模糊等问题,如果能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分析,那就做到了具体化,进而避免了空泛等问题。试以2019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例。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在展开分析议论时,就可以就材料中的“不理解劳动”进行辨析。所谓“不理解劳动”包括不理解劳动的含义以及不理解劳动的意义,即不知道“劳动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劳动”。我们可以围绕第一类同学的话进行分析,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种言论,就是“不理解劳动”的典型表现。具体说来,一是没有全面把握“劳动”的内涵,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

14、等,这类同学显然是以偏概全,误以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劳动形式呢?其二要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以为体力劳动占用了脑力劳动的时间。针对这种言论,我们可以结合“演讲稿”的文体以及其他要求进行如下写作: 同学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热爱劳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劳动的内涵。如果连劳动是什么都不知道,又何谈“热爱劳动”呢?有的学生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就是一种“不理解劳动”的典型心理。在他们心中,学习和劳动是对立的,劳动会挤占学习的时间。大家想想,劳动是不是既包含体力劳动,也包含脑力劳动?既然如此,学习不也是一种可贵

15、的劳动吗?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养,以后才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不就是在进行创造性劳动吗?当然,那是不是说我们整天只专注于学习就可以了,不需要做任何体力活?也不是。以学习这种脑力劳动为主,学习之余我们可以适度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其实,要想真正用好概念分析法,可以从核心概念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来追问探索,进而把具体分析进行到底。试以“钝感力”为例详细说明。 (1)追问来处,正本清源 “钝感力”意为“迟钝的力量”,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创造。通常情况下,迟钝是个贬义词,我们需要的是敏捷、迅速、高效、睿智。“钝感力”的出现让人意外之时,也应追问其出现的背景,即渡边淳一为什么要提出“钝感力”一词。 与钝感相反的就是“敏感”,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巨变化的生活中,敏感让我们对周遭迅速作出应激反应,但过于敏感却会让人受到伤害,而木讷、迟缓的钝感恰好让我们拥有一层保护,它是保持从容和愉快心情的重要武器。 (2)追问表现,具体分析对钝感力产生的背景了解了之后,还要从事例素材和理论素材两个维度追问其具体表现。在事例素材方面,有韩信、司马迁、苏轼、阿甘等例子作为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