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5562941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0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20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20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0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医卫通字【2012】第4号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为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院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依据:1、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文件要求。二、体系,满足健全质量管理组织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1.健全院科医疗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院长、科主任为院、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健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和质控网络,强化职能科室及医疗质量监管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加大质量控制

2、监管力度,设立医院管理评价办公室及专家督导检查组,科室设质控员。2.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检查分析并督导落实。监管检查须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有整改措施、有实际效果。建立执行部门与监管部门交叉协调管理机制。3.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技术管理、学术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医疗器械管理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有活动记录,重视工作实效。三、加强全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质量安全氛围,提高全员质量安全

3、参与能力,质量安全培训纳入全员培训年度计划,定期进行,确保培训效果。 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开展岗位练兵。职能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医、护、药、技等全员培训计划,分类开展临床医疗、护理、影像、检验、功能科、药剂、输血、医院感染等岗位专业人员的练兵活动。抓好抓实急症处理、重危抢救、复苏技术、物理诊断、外科操作、临床技能、病历书写等基本功训练,强化依法执业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完善并实施各项规章、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控制及追溯机制,完善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完善非医疗

4、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措施。按规定报告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等不良事件。六、加强重点部门及重点岗位的管理。各质量安全执行及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急诊科、手术室和麻醉科、产房、ICU病房、新生儿病房、血透室、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以及其他重点部门科室(门诊、输血科、临检、药事、病案管理等)的管理,制定可行的质控、监管计划和措施,重点查找医疗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每月(或季度)有检查、有监控记录。七、依法加强医疗技术管理。遵守高风险技术准入规定,严格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和监督评价管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并实施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对新开展医疗技术进行安全、质量、疗效等全

5、程追踪管理与评价。八、充分学习、执行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循证医学等现代医学理论、科学管理手段,指导制定患者的医疗护理诊疗方案,规范临床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九、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病患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沟通随访,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利益,实现医疗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十、切实加强临床一线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各科室依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结合本科室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6、。十一、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非手术科室 ;(二)手术科室;(三)门诊;(四)急诊 ;(五)ICU ;(六)感染性疾病 ;(七)临床检验;(八)医学影像;(九)药事 ;(十)输血;(十一)医院感染;(十二)新生儿病室;(十三)护理 一、非手术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

7、时调整,治疗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六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

8、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医务科、药剂科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

9、制度,不瞒报和漏报。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科室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制度和相应职责,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检查标准6:按手术诊疗规范管理有创诊疗操作。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临床科室所开展有创诊疗操作,要在设施、消毒、制度、流程等方面管理上符合手术管理水平,建立定期自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有创诊疗操作和人员资质的资格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检查标准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措施:分别制

10、定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并发症少的单发病病种质量控制计划,实行一定时段内所有病例质量考核。结合临床诊疗实际,应用相应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医疗工作。要求质量控制病种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恰当,检查处理适宜,用药合理安全,急重症处理及时、有效。检查标准8:对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加强管理,作为大查房重点,进行登记上报,并有分析评价记录。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查看上报表及科室住院超过30天患者记录本,要求作为科内重点患者进行管理,必要时进行讨论,有分析、评价、改进措施。二、手术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

11、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手术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中有记录。检查标准2: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手术科室制定本专业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并对临床医师的手术实行分级管理,按手术权限实施手术。按规定实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原始资料记录。由科室、职能部门检查落实情况,反馈、改进。检查标准3: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

12、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术式选择合理,患者准备充分,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手术前查对无误。术中手术操作规范,输血规范,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式改变等及时告知家属或委托人。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提高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率。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手术科室应建立围手术期质量控制的工作规范,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环节控制力度,建立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医患沟通谈话、重大手术术前医疗技术损害预警告知等制度要求全面、细致。病历中详细记载准确记录。检查

13、标准4: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麻醉科完善本科室麻醉安全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规范,重点:术前查房与术后访视,针对不同麻醉要求和病人具体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有麻醉意外应急预案,规范复苏及出手术室标准,建立复苏全程观察记录,提高麻醉安全性。检查标准5: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六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14、,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其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中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检查标准6: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能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落实。 检查标准7: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严格执行抗菌药物

15、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内抗菌素应用,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由质检及临床药学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8: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以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9: 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对诊断明确、符合手术指征的部分病人,在收住院之前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并预约住院日、手术日。手术科室实行节假日正常排手术制度。规定住院病人三日内由主管医师提出诊断及处理意见,积极备术。检查标准10: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查看科室有关记录本及“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单,定期进行原因分析、总结,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实现持续改进。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