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1版(最新编写)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558258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1版(最新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1版(最新编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1版(最新编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1版(最新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21版(最新编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 社会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 从生活情境中 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 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 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 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

2、 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认识、 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 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 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 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 使学生获得关 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 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

3、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 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 不断展开,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 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 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 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 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对学生的

4、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 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 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 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 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 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 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 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 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 本事务,初步养成

5、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 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 问题解决 :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学校、 家庭生活中的现象, 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 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 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 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 与老

6、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 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 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 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 校服务活动, 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 ; 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 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 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 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

7、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 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 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 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 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 价值体认 : 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 走访模范人物、 研学旅行、 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 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 同体

8、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 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 际视野。 (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 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 者活动和公益活动,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 形成主动服务他人、 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问题解决: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 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 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 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

9、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 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 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 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 生的自主选择。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10、围绕活动主题, 从特定的角度切入, 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 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 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 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 在 “动手做” “实验” “探究” “设计” “创作” “反思” 的过程中进行 “体验” “体悟” “体认”, 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 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 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 性活动

11、内容, 鼓励学生跨领域、 跨学科学习, 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 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 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 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 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 特征, 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 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 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 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

12、要求, 设计 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 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 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 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 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 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 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 料,形成

13、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 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 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 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 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 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 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

14、技术)进行设计, 并动手操作, 将自己的创意、 方案付诸现实, 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 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 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 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 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 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 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 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15、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 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 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 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 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 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 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一)课程规划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

16、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 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 源 (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 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 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 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要 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 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 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学 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 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 间。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 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 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