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548047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4.2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冀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创设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

2、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二)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二)素材准备文本、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复习提问导入法

3、: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学生答: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对,南朝是汉族地主政权。而同南朝相对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就是北朝。南朝在政治上是动荡的,在经济上是江南得到开发。北朝则出现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马上进入本课的学习。(讲授新课)(板书)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对,混乱的局面。那么这种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呢?(板书)一、北方的统一1北魏的建立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于大兴安岭北段,汉魏以来逐步南迁,过游牧生活。4世纪后期,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

4、称北魏。(板书)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板书)3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建立以前,拓跋部主要以游牧为业。这从前秦苻坚和拓跋部首领的一次谈话中,可以看出。苻坚问拓跋部首领,部落里有没有能做将领的人。这位首领回答道:“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北魏建立以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影响,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出现了逐渐相同的趋势,民族界限逐步缩小。(板书)二、迁都洛阳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孝文帝

5、迁都洛阳的原因有:(1)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除此之外,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同学们刚才都阅读了教材,请问: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对,不是。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像,讨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旧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既然有这

6、么多的因素阻碍孝文帝迁都,那他是如何迁到洛阳的?教材上小字内容说是孝文帝以南征为名迁都的,课前已经安排大家查找资料了,哪一位同学能详细讲一下呢?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决定以巧取胜。一天,拓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意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又经过占十,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2000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第二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境;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准备与我决战。我们必须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

7、然后回师平城抵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告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慢慢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

8、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板书)三、孝文帝改革1迁都以前的改革教材上提到的迁都以前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是指北魏冯太后主持的改革。冯太后,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太后的伯祖父冯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国中四个汉人政权之一。冯跋死后,其弟冯弘继位。在北魏的进攻之下,北燕灭亡,冯弘逃到高丽被杀,其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虏。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宫后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左昭仪)。冯朗后来因事被杀,其女儿入宫受姑母的抚养,后来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仅12岁

9、的献文帝即位。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浑,开始执掌政权。孝文帝即位时年仅4岁,冯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政。冯太后在位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有:(1)建立俸禄制。北魏百官原来没有俸禄,冯太后增加民户的税收以充百官的俸禄,建立了“班禄”制度;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2)实施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加量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桑田、麻田用于种植桑、枣、榆、麻等。所分配的土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或年过70要将露田归还官府,桑田不必归还,可以世代相传。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数量与平民

10、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每户限4头牛。受田农户,一夫一妇要向政府交纳二石粟和帛(或布)一匹。(3)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丁男要负担征戍、杂役。这些措施都吸收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北魏王朝的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这部分是教材上省略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建议把冯太后改革的内容用投影打出。)冯太后的改革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向中原先进的封建制度接近,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改革,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板书)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迁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学生回答)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11、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都是孝文帝迁都后的措施。很好,但是为了便于记忆,应该再言简意赅一些。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大力革除鲜卑旧俗,雷厉风行地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这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请同学们看恩格斯的一段话:投影显示“在长期的征服中,

12、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同学们,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民族大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有助于吸引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改革后,社会较为安定,国力增强,出现了魏晋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验证。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孝明帝

13、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为章武王的王融与被封为陈留侯的李崇,贪婪地想多背一些绢帛,但却都超过了搬运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伤了腰,王融跌坏了脚。胡太后于是让手下的人取回他俩背去的绢帛,使他俩空着手出了国库。这个故事在新编笑林广记的“贪婪笑林”里出现。从表面上看,是讽刺王融、李崇的贪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表明北魏的富有,即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孝明帝的在位时间是516年到528年。孝文帝的离世是499年,孝明帝在位期间正是孝文帝改革大见成效时期。因此,这个故事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

14、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但是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开始分裂。(板书)3北朝的演变北魏末年,尔朱荣叛乱,后尔朱荣被杀,其部将高欢起兵消灭了尔朱氏势力,534年,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孝静帝,并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由高欢掌握军政大权,史称东魏。535年,割据关中的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由宇文泰掌握朝政,都长安,史称西魏。后来,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是为文宣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废帝自立,是为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

15、周。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北朝的演变。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先把这一段历史的朝代更替复习一下,使同学们对这一段历史的线索有一个大略的掌握。请同学们看投影。具体涉及到本课,我们的主题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们应把握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过来,孝文帝的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我们特用一个图示来加深理解。投影显示(课堂总结)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有着极其深远地影响。 课堂板书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3民族的大融合二、迁都洛阳三、孝文帝改革1迁都以前的改革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3北朝的演变- 6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